【民族文化学】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8-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命题。面向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生成逻辑与发展意义。这有助于我们从文化根源处明晰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程中的重要价值,洞察其对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塑造的关键作用,从而更好地践行文化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图为2025年2月26日,读者在北京图书大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区阅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图片来源:求是网 摄影:张琳

  “第二个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是一个产生新质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反应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是能够反应的条件。在反应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最终产生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借用化学反应来表达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产生,揭示了“第二个结合”过程的深刻性,并且指向“第二个结合”结果的新质性。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扎根生长,孕育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成果,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持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新的文化生命体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和彰显

  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得以形成发展的前提,一个文化生命体从孕育诞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意义构建和价值发挥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出了“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提供重要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只有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才能有根本依托,中华文明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持续保持根脉、焕发活力,在时代变迁中一直坚守特质、延续辉煌。

  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坚实基础和现实土壤,新的文化生命体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们要进一步激发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机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精神文化力量。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新的文化生命体三者是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就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在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中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开放包容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动力来源。要以开放姿态吸纳多元养分,既坚守自身文化根脉,又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本身就为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制度保障,能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双向赋能的关系,让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生机,既以包容特质丰富现代化内涵,又借现代化进程强化自身活力,促进文化与现代化协同并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8月4日,第7版;作者:张光泽、洪向华;张光泽所在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向华所在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图片来源:求是网]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