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红岩,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名红岩嘴,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国共合作及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和生活,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大部分时间也住在这里。【详情】
开辟了中华民族“自觉史”上的“新纪元”——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当中“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形成的,而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详情】
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党内刊物《共产党人》正式出刊,毛泽东亲自为刊物撰写了发刊词。毛泽东以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为总纲,将中国革命经验凝练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详情】
群众性抗日运动对促成全民族抗战的重要作用——从“一家人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然而,“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是经过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6年才最终形成的。【详情】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史》中的几个小故事
在那决定中国命运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精神伟力?【详情】
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就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并从1953年起一面开始实施,一面继续讨论修改,直至1954年9月形成草案,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作为中共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中期发展计划,虽然其制定过程极其艰难,但在反复论证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较好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难题,从而在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