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22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载体。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文化遗产为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因此,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瑰宝,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丰富性、多样性,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始终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同时积极促进传承与合理利用。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指引下,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积极作为,成效突出。比如,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表明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众多努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挽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展显著,成绩突出。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保护任务非常繁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某些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资金不足、保护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必须把保护放在首位,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升级保护技术等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是在加强保护基础上做好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加强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薪火。近年来,社会掀起的“博物馆热”“文化遗产热”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提升的鲜明写照。在文物挖掘、整理、阐释和展示方面,我国一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力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了解文化遗产的优质平台和窗口。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时代意义等,让观众不仅看到文物表象,更能理解其承载的厚重文化。在考古挖掘方面,2024年12月1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央视新闻推出了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特别节目,直播了二号坑发掘现场,全面为公众开放、揭秘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提取和现场保护工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极具科普教育意义平台与窗口,让古老的文物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三是积极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手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既包括文物本体的修复保护,延续文物“生命”,也包括让这些文物走入大众,成为大众日常生活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就要求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融入群众,数字技术赋能则是实现这两方面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针对现有文化遗产的损伤进行精准修复,还能预先防范潜在的损害风险,从而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也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大气环境、古建病害、展厅温湿度、观众流量高效监测和动态分析;神经网络算法、动态图形设计、数字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智能生成;数据采集、三维数字化存档等技术可让文物以新方式得到永久保存。目前,我国很多古遗址、古建筑、古石窟、古村落等和许多古乐曲、传统剧目、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都建立了多元数字模式档案。
数字化还是激活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新动能、注入新动力。比如,我国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科技手段加持下,长城的细微变化都会被监测记录在案、精准修复,保护方式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激光雷达、红外监测等先进技术和360度成像机器人、无人机巡护监测等设备有机结合,助力长城保护,让古老长城虽历经风霜,依然壮美如画。此外,还有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虚拟现实还原的莫高窟壁画等。这些案例无不说明,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成熟,人们可以多维度聆听过去的声音,触摸尘封的历史,踏寻旧日的遗迹,于经史之外再探新知,于古今岁月之上感受文化遗产魅力。
总而言之,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妥善保护好、传承好这些遗产,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增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还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18日,第11版;原标题:守护历史瑰宝 传承文化薪火——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可行路径;作者:曹静,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