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问:紫禁城之名由何而来?
编者按
紫禁城的命名与设计,既是对天命的宣示,也是对秩序的追求。
古人观天象而定人事,将星空秩序投射于人间建筑,使紫禁城不仅是帝王居所,更成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物质象征。精妙的宇宙模拟,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更渗透于政治、礼仪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土木之功,更是哲学与信仰的凝结。
“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北极星有着密切关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称为“皇城”,明万历年间才正式被称为“紫禁城”。那么,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会被称为“紫禁城”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星象。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天》记载:“天宫谓之紫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空的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并称为“紫宫”。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自比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宫”,那么他们在人间的住所也应该可以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天宫中“三垣”密切相关。“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即围墙的意思,天宫中每个星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城墙的形状,故称“垣”。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右至左)
紫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北方,是指以北天极为中心的一片天区,主要由十五颗星沿着东西向排列组成,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等星座。由于它居于北天的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央,因而又被称为中宫或紫宫。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元代官员脱脱撰《宋史》卷四十九载有:“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相应的,紫禁城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区域采取类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外加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合计建筑十五座。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南方,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室女座、后发座、狮子座等星座的一部分。《晋书》卷十一载有“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一曰太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等内容,可说明太微垣是天宫所在场所,亦是天帝行政之处。在这里,五帝是指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相应的,紫禁城前朝建筑群的布置与太微垣相对应。《晋书》卷十一载太微垣中间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与之对应。太微垣中有逐步上升的三组星官,即上台、中台、下台,寓意天帝上下天庭所用的天阶。相应的,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也矗立于三层台基之上。太微垣南侧有端门星,端门星两侧有左掖门星(左执法星)、右掖门星(右执法星)。紫禁城对应南侧有端门,端门两侧分别为左掖门(东)、右掖门(西)。

紫微三垣平面示意图
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南方向,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武仙座、巨蛇座、蛇夫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古人认为,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天帝聚众贸易的场所。《宋史》卷四十九评价天市垣为“天子之市,天下所会”,因而天市垣的主要星官有市楼(管理市场的政府机构)、宗(执政的皇族)、列肆(宝玉及珍品市场)、斛(量固体的器具)等。相应的,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内市”,以区别皇城以外的市场。内市位于东华门以东500米左右的东安门区域,并向北一直延伸到玄(神)武门附近,而东安门附近最为热闹,开市时间一般为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内市多以拥有特殊身份的王公贵族、宦官宫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且商品精美丰富。清代官员宋起凤所撰《稗说》载:“金玉铜窑诸器,以至金玉珠宝犀象锦绣服用,无不毕具,列驰道两旁”,可反映出内市商品的琳琅满目。不难发现,紫禁城的内市位于内廷区域(对应于天庭中的紫微垣)的东南方向,与天宫中的星象布局完全对应。
(来源:节选自《北京纪事》2025年7月刊;作者:周乾;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