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纪事》 发布时间:2025-08-19
某日,笔者受邀参加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开馆庆典仪式,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大家开始很有兴趣地参观馆藏的各种民俗老物件。根据王馆长介绍:这是一座以大运河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大约700平方米,共计收藏各个时期的民俗老物件100余种,300多件。笔者很认真地看着每一件,最后,这只清末地方官用标准斛深深吸引住了笔者。
斛,是我国古代粮食行业交易中常见的一种计量用具。说到粮食生产与交易,历来是国家极其重要的一项经济命脉。这一行业,往往由官方指定的特殊部门来掌管,其所用的计量用具斛,就是常说的官方专用斛,简称官斛,其又可分为国家专用和地方专用两种。由于特殊的用途,官用斛的制作工艺要求极其精准,换句话说,技术标准要求很高。而地方民间粮食交易中所使用的斛,大多要依照官用斛的标准来制作。
斛的作用
通州地处运河最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离北京城不足20公里,是北京的东大门,自古以来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1153年,金朝统治者把都城由上京迁到中都(今北京城一带),从这时开始,历经元朝、明朝,通州一直是国家重要的漕运中心,也是极其重要的粮食仓储基地,放眼望去,通州附近各种高大的粮仓林立,是当时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今日的中仓,南仓,后南仓,都是古代旧粮仓演变成的地名。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通州城重要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朝廷为了加强对漕运事务管理,除了在通州设立各种相关机构之外,还特意设立了石坝掣斛厅与土坝掣斛厅,专门负责管理漕运码头粮食进出统计。并在运河西岸漕运码头建立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祖斛庙,供奉有庄子的塑像,以供漕粮官员定期祭拜。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相传是他最早创制了斛和斗。庙里还特意供奉一张数百斤重的铁质祖斛,每当一批新斛制作完毕,官员们就要举行隆重的请斛祭拜仪式。当时的现场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威严庄重的祖斛上面覆盖着鲜红色绸子,八个壮汉肩上扛着木杠子,喊着号子,缓步抬出祖斛,以供大家祭拜。
虽然斛与斗都是装粮食的专用标准量具,可不论从容量还是外观上看,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按照明清两代的计量标准,1斛等于5斗。也就是说,斛大斗小。而从外观形状上看,区别更明显。斛是上口小,底口大;斗是上口大,底口小。我们眼前的这只清末标准斛上口为正方形,四边宽度为19厘米。底部也呈正方形,四边宽度均为23厘米。四个侧面呈梯形,全高28厘米。经过实际测试,装满玉米粒时,其容积大约为9公斤,属于特制的异形标准斛。
整个斛身部分,是12块厚度为两厘米的杉木板材,以榫卯结构拼接而成。两侧各有一只制作精致、元宝形状的水曲柳木提手,提手与斛身之间用两道铁箍紧紧固定在一起。底部是4块两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接而成,底部与斛身之间用我国传统的黏合剂鳔胶黏合在一起。为了牢固耐用,所有连接部位,都用薄铁板儿和铁钉加以固定。斛身四面都有用毛笔写的文字,为竖版结构排列,其中不少是繁体字,书写者笔锋苍劲有力。经过仔细辨认,正面18个大字为:合镇公议,遵照大印官斗二十七档,以凭较准。其中镇、议、凭、较、准为繁体字。两侧面分别写有:“宣统贰年,合镇公置”8个大字,贰、镇为繁体字。背面写有:倘斗夫不诚,起手罚俸薪贰石,以惩之,公决不处置。译成白话文意思为:倘若斗夫不诚实,在交易中因收受贿赂偏向某一方,不能主持公平交易,一旦被发现,起价罚没薪水二百斤粮食,任何人说情都不管用。
斗局
为什么这个斛上面的文字,会提及到大印官斗和斗夫这两个斗字呢?这就很有必要再说一下,在旧社会粮食交易行业里有一个专用名称,斗局。斗局,有的地方也叫斗行儿,是旧社会粮食交易中一个特殊行业。其职能:在交易中起到主持公正的作用,最终使得买卖双方都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深得双方的信任。按照特殊行业规定,每一次成交之后,斗局都要从总的成交量中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提成。
斗局,自古以来就是因粮食交易而生,大名鼎鼎的官方通州粮食漕运码头,还专门设有规模很大的斗局,由朝廷委派一名重要官员主管斗局事务。在各地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交易市场,也设有很多不同规模的斗局。这些斗局,大多是由地位显赫的当地乡绅来掌管,他们都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经营,比如说,张记斗局,陈记斗局,侯记斗局等。
斗局掌柜的被俗称为斗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板。作为一个掌柜的,不光要懂得经营管理,各种人际关系更要广泛,黑白两道儿都要吃得开。因此,这个人在买卖双方心目中往往有着极高的声望。斗局的伙计,被称作斗夫。这个人必须是体质强健的壮汉,能胜任各种重体力活儿,在粮食交易时负责掌管使用标准的斛、斗、升。
作为常用的计量用具,斛、斗、升使用时间长了,都会出现一些破损现象。为了保障交易的准确与公平,就需要参照官用标准制作新的斛、斗、升。这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首先,各个斗行儿掌柜的一起联名发出邀请函,邀请地方官员以及商会重要成员一同到场。大家在一起共同协商之后,邀请来本地手艺最好的木工师傅,选用最好的木材现场制作。制作完工后,新的斛、斗、升还要盖上官府的印章,系上红色绸子,以示庄重。最后,经过大家一致认可之后,才能在粮食交易中使用。
根据介绍,这只标准斛是在通州地区被发现的,按照上面的文字记载所述,是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通州地方官员以及粮食交易行业商会经过集体协商,得到大家一致承认而制作的地方官用标准斛。由于年代久远,斛的底部已经有些破损脱落。在别人眼里它只不过是一堆烧火的劈柴而已,而在我们心目中却是一件宝贝,或者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它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从文字记载中看出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一百多年前,京东商贸重地通州地区粮食行业交易的繁荣盛况。同时,对于研究古代计量标准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北京纪事》2025年第8期;原标题:清末地方官用标准斛;作者:王安;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