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蒙藏学校: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03

蒙藏学校旧址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从右翼宗学到蒙藏学校,几多风雨几多沧桑

  位于北京市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38号(原石虎胡同7号、8号)的蒙藏学校旧址,从会馆、府第、右翼宗学、贝子府,到图书馆、蒙藏学校,几多风雨几多沧桑。

  有明一代,石虎胡同7号为延凌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万历四十一年(1613)状元、崇祯朝东阁大学士周延儒曾居于此,人称“周府”。明亡清兴,顺治十年(1653),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13岁的和硕公主成婚,被封为“和硕额驸”,周府变身“额驸邸”。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被诛杀。雍正二年(1724),这里成为右翼宗学所在地。乾隆十年至十九年(1745—1754),曹雪芹在此当差,与宗学学生敦敏、敦诚兄弟结识并成为好友。右翼宗学迁走后,这里成为工部尚书、大学士裘曰修府第,纪晓岚、钱大昕、王鸣盛、朱筠均为座上客。光绪年间,毓厚居此,人称“毓公府”。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议员、蒙藏事务局(两年后改称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俗称贡王)呈报大总统,建议设立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官费学校——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次年3月,学校在西皇城根西南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成立,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学生来自前清理藩部所属咸安宫、唐古忒、托特三学和蒙古学学生。课程开始只设政法(补习班性质),后来增设蒙古文,其余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由于孙家花园教室少,离学生宿舍又远,加之经费困难,蒙藏专门学校停办数月。1916年8月,北洋政府财政部把西单石虎胡同8号毓公府租给蒙藏学校办学。“本校租到财政部官产处官房一所,坐落于石虎胡同,共计大小房屋103间。约定租期以10年为限,每月付给岁修费洋70元。”

  1918年,梁启超为纪念其弟子蔡锷(字松坡),筹划创立“松坡图书馆”。1924年,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外文图书为主)在石虎胡同7号建成开放。1928年6月,民国政府南迁南京,石虎胡同8号拨给蒙藏专门学校作为永久校址。1929年,取消“国立”“专门”字样,更名为北平蒙藏学校。1931年,学校与松坡图书馆正式立契,以现洋9000元买下松坡图书馆,将石虎胡同7号、8号两院中间院墙拆除,形成东西两路建筑。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学校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暂行接管;6月起,隶属华北人民政府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领导;11月,移归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1951年6月,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1972年,改称北京市160中学。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附中迁出,此处划归国家民委。

  声援土默特旗农民反对丈量土地,取得恢复官费制斗争胜利

  蒙藏学校章程规定先办预科、教授中学课程,之后升格大专。1918年4月,第一批预科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律专科学习,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

  1919年五四运动中,蒙专学生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并在《晨报》上以《蒙藏学界之愤激》为题,刊登了蒙藏学校学生罢课宣言。学生代表荣耀先与瞿秋白、许德珩、张国焘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以“蒙藏学校一百三十人”名义,参与签署《致巴黎专使电》《致巴黎和会电》等爱国文电。

  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党组织很早就注意到了这批蒙古族青年。在李大钊的鼓励下,荣耀先回到家乡土默特旗,动员蒙古族学生到蒙专求学。1923年秋,李裕智、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孟纯、云润、多松年、奎璧、赵诚、朱实夫、佛鼎等39名蒙古族学生来到蒙专就读。

  进入蒙专后不久,正好遇上为反对丈量土地进京请愿的土默特旗农民代表。于是,他们主动加入请愿行列,为家乡农民代表出谋划策、鼓劲助威。这场斗争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虽然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但初步显露出这批蒙古族学生的革命精神。由于学生声援了土默特旗农民代表反对丈量土地的斗争,1923年冬,北洋军阀政府为了报复学生,取消他们的官费待遇,企图逼迫贫困学生退学。于是,学生们发起要求恢复官费制的斗争。

  学生代表找校长章武博士讲理,指出取消官费就等于断了贫困学生的食粮,还怎么学习?章校长同情学生但又无力改变北洋政府决定,只好向社会募捐。但没过多久,北洋政府因章武未按“法令”办事,撤销其校长职务,派政客王维翰来当校长。

  王维翰一上任,就张贴布告禁止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准罢课游行,并开大会准备训斥学生。但大会还没开始,他就被学生质问得无话可说、瞠目结舌,跳下台跑了。一个星期后,当过警察局长的金永昌(蒙名阿拉坦)就任校长。大会上,他拍着桌子向学生吼叫:“没有钱就回家种地去。以后谁再闹事,轻则开除,重则送警察局。”闻听此言,学生们涌上主席台,围住金永昌。一见事情不妙,他赶紧换了一副笑脸,说一定和政府交涉,后溜之大吉。刚刚贿选上台的北洋大总统曹锟没精力管蒙藏学校的“闲事”,就派了一个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吴恩和来当校长,不久恢复了官费制,学生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内蒙古人民革命的摇篮

  1923年,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李大钊及中共北京区委的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谭平山、黄日葵等人,经常到蒙专秘密活动,向这些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邓中夏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和蒙古人民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共二大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这年冬季,根据李大钊意见,邓中夏为这些蒙古族青年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提高他们的理论觉悟,为在蒙藏学校建立党、团组织作准备。研究小组活动地点不固定,时间也是临时通知,荣耀先每次都积极参加,从不缺席。1923年夏,荣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蒙专第一个中共党员。1924年春,奎璧、吉雅泰、多松年、乌兰夫、赵诚、佛鼎、李裕智、孟纯、王祥、傅汝梅、崇善、云霖、荣继璋、福祥、赵壁成、荣继珍、李春荣、朱世富、云盛、任殿邦等38人,经蔡和森、韩麟符、朱务善等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30日,蒙藏学校团支部成立,多松年任书记。

  1924年秋,李裕智、多松年、孟纯、王秉璋、佛鼎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1925年9月,奎璧、乌兰夫、赵诚、高布泽博、云润、贾力更等,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李大钊的启发下,多松年和乌兰夫、奎璧3个人办起了内蒙古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32开本16页)。第一期开篇只有16个字的短文:“蒙古农民的仇敌是——军阀、帝国主义、王公”。其中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内蒙古农民有三个坏命运:“一是军阀压迫剥削,二是王公专制压迫,三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第一期还刊有两首小诗:

  天光光,地光光,军阀不倒民遭殃!天光光,地光光,王公不倒民悲伤!天光光,地光光,列强不倒哭断肠!

  张(作霖)才去,吴(佩孚)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又来,吴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盼星星,盼月儿,盼人不如盼自己。

  《蒙古农民》设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族和外蒙古人民的生活等栏目,以鲜明的态度、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宣传打倒军阀、王公和帝国主义,被确定为蒙藏学校党组织的刊物,并发行到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等地区的农牧民手中。创刊号送到李大钊手中,他夸奖道:“你们搞得不错,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很有战斗力,就照这样办下去!”《蒙古农民》虽然只出过4期,但在宣传党的主张、推动内蒙古革命运动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期间,蒙藏学校党员先后参加了纪念二七大罢工、声援五卅运动、悼念列宁、欢迎孙中山北上和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等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1925年2月,在北大三院礼堂召开纪念列宁逝世周年大会时,多松年和佛鼎、云润3个人负责把门检票。当苏联大使馆的人来参加追悼会时,三人一看是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就警惕起来,把他们挡在外边详细盘问。可他们三人都不会说俄语和英语,这几个苏联大使馆的人也说不好汉语,比划了好一阵,谁都不明白对方啥意思。无奈之下,其中的一个人写了一张条子,请他们送上主席台。负责会议组织的人看过条子后,很快派人出来把这几个苏联人接了进去,并告诉多松年,这是特别邀请的苏联大使加拉罕同志。第二天,李大钊专门把多松年找去,跟他谈了国际主义问题。李大钊详细讲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道理,然后开玩笑地说:“你见了高鼻子蓝眼睛的人就当资本家和不法商人,难道遇到斯大林同志也会跟他干一场吗?”多松年不好意思地说:“我不会跟斯大林同志干一场,我见过他的照片,见到本人我肯定也认识他。”

  1925年1月,蒙藏学校120名学生中已有90名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同年10月,多松年、乌兰夫等同学一起赴莫斯科学习。一些党员被分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学习,还有一部分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李大钊称赞他们是“新生力量,革命的财富”。

  蒙藏学校,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内蒙古人民革命的摇篮。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4月3日,第12版;作者:刘岳,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原标题: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经常到蒙专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蒙藏学校: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