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奇石尽含千古秀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25

  园无水不活,园无石不古。上自帝王贵族,下及官僚文人,为亲近自然,在深宫大院中人工构筑山水,形成源于自然山水而又超越自然山水的文化景观。这些园林中“瘦皱漏透”的精美叠石,既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是中国美学与哲学的视觉呈现。

故宫建福宫后英石

  艮岳遗石之谜

  游览北海公园不能错过著名的艮岳遗石,这些精巧的赏石是不是宋代艮[gèn]岳石呢?

  宋代艮岳赏石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最多的皇家苑囿赏石,也是后世数百年御苑赏石的主要源流之一。金中都营建“一依汴京制度”,汴京陷落后,“其屏扆[yǐ]窗牖[yǒu]皆破汴都辇致于此”。其中虽未直接讲到辇运艮岳赏石于中都,但按《大金国志》记载,承安三年(1198年)春,章宗“幸蓬莱院,陈玉器及诸玩好,视其款识多宣和物”,颇有感慨。宸妃劝慰说:“作者未必用,用者未必作,宣和作此以为陛下用耳。”可见,海陵王营建中都,不仅辇运了汴京的屏扆窗牖,还辇运了汴京玉石制品和占玩珍宝,艮岳赏石应该亦在其中。因此后世文献有所谓琼华岛“踞太液池中,奇石叠垒而成,皆当时辇致艮岳之遗也”。不过此处的琼华岛和太液池当是位于中都皇城内,而不是元明清京师皇城内的琼华岛和太液池。

  金世宗即位后,为引宋徽宗运东南花石筑艮岳致亡国败家的教训,于宫城东明园屏间画宣和艮岳为戒。但至章宗时,金中都皇城和宫城乃至离宫内不仅有自汴京辇致的奇石,而且还有金朝帝王步徽宗后尘由他处运来的奇石,规模亦堪称宏大,曾“用工二万人,牛马七百乘,道路相望”。

  到了元代,琼华岛万岁山和太液池成为元大都宫苑核心,在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城址转移过程中,原中都旧城宫苑区残存的观赏石及至元二年(1265年)雕成的“渎山大玉海”储酒玉瓮和至元三年(1266年)制成的“五山珍御榻”均被陆续集中放置到琼华岛及其宫殿中来。

  元大都宫苑奇石又成为明清宫苑观赏石的重要来源。《金鳌退食笔记》的作者高士奇说:“余历观前人记载,兹山(琼华岛万岁山)实辽、金、元游宴之地,明时殿亭皆因元之旧名。其所叠石,巉[chán]岩森耸,金元故物也;或云:本宋艮岳之石,金人载此石自汴至燕,每石一准粮若干,俗呼为‘折粮石’。”此说虽未必尽信,如琼华岛命名的时代和艮岳观赏石辗转搬运的中间过程等,但琼华岛观赏石早期来历还是清晰的。

  据《辍耕录》载,元代琼华岛万岁山“皆垒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除琼华岛万岁山奇石集中外,宫苑各处亦按照空间点缀的需要分别置有各类观赏石和假山。这些奇石假山主要是金人运自汴京,甚至到元成宗大德初年,宫内广源库官员出售杂物,还发现有库存的“灵璧小峰,长仅六寸,高半之,玲珑秀润……于峰之顶有白石正圆,莹然如玉”,上有宋徽宗御题八个小字,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初工部郎中、奉命平毁大都宫苑的萧洵也亲眼目睹了“万岁山,高可数十丈,皆崇奇石,因形势为岩岳”的景色。

​故宫御花园之观赏石

  明皇赏石由俭入奢

  明初建都南京,为镇杀北京前朝王气,朱元璋命北伐大将军徐达平毁元朝大内即宫城,并于太液池西元隆庆和兴圣二宫遗址上营造燕王朱棣府第,残存奇石景观作为燕王府第的组成部分得到利用。永乐迁都,修治西苑,琼华岛和小蓬莱(后改名兔园山)各种奇石继续发挥着点缀和观赏作用。宣德年间,宣宗《广寒殿记》描述了琼华岛当时情景:“北京之万岁山,在宫城之西北隅。周回数里,而崇倍之,皆奇石积垒以成。巍巍乎,矗矗乎,巉峭峻削,盘回起伏,或陡绝如壑,或嵌岩如屋。”可见明初琼华岛仍是奇石丛集之所,未遭破坏。宣宗还回忆了年幼时祖父永乐皇帝带他游览琼华岛时的教诲:“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于兹,元不戒又加侈焉。”明太宗、宣宗祖孙两代借鉴前朝花石教训,自律戒后,对明前期约束奇石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宣宗之后诸帝诏赐勋旧重臣游宴琼华岛太液池的活动中,不少游览西苑的诗文均提到了叠石景观,如王直《记略》称,万岁山“皆奇石垒成,相传金人取宋艮岳石为之,至元增饰加结构焉”;“山下一石曰庆云,奇峰万变,盖艮岳之绝奇者。又有康干者;康干,国名。石乃松木入河,水浸渍久而成者,其木理宛然。”现在看来,康干石实乃外国进贡的一种木变石。天顺初年,李贤《游西苑记》谓“怪石参差”,“立石为峰,以次对峙”;韩雍《赐游西苑记》称“山在池之中,磊(垒)石为之,石床翠屏,分布森列。峰有最奇者名翠云,上刻御制诗”,按此翠云石当即王直《记略》中的庆云石。叶盛《赐游西苑记》则更具体地提及了翠屏岩、郭公砖、木变石、太湖石等奇石。凡此,描述的均是集中在西苑琼华岛万岁山的奇石。万岁山“诸殿宇皆仍其旧,未尝修治,我朝列圣恭俭之德于此可见”。据《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在西苑游览诗中也有描述兔园山假山与奇石的诗文。

  明代中后期奢侈之风盛行,打破了太宗和宣宗在宫苑建筑中崇尚恭俭淳朴的告诫。先是景泰六年(1455年)建御花房,后是天顺初英宗复辟后在其北狩还居之小南城龙德殿北“垒石为山”,额曰秀岩;嘉靖年间御花园扩修并修建慈宁宫花园;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在紫禁城承光门内御花园东北隅叠置了堆秀山,园内奇石罗布,太液池东岸芭蕉园,“古木珍石,参错其中”。

  明代宫苑奇石收罗日渐丰富,并主要分布在紫禁城和西苑太液池万岁山即琼华岛一带。虽然就石源而言,以继承前代为主,正如《金鳌退食笔记》所说,琼华岛“所叠石,巉岩森耸,金元故物也”。但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之后,宫苑观赏石亦根据规划建筑的需要有所增设和新布局。

  奇石万垒今尚在

  清代京师宫苑制度一仍明旧,昔日琼华岛万岁山依然是“奇石万垒,岩壑玲珑”,四面奇石景观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山之南,沿者多而建者少;山之北,革者多而置者稀”。这说明琼华岛假山奇石的布局在清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为典型者,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运是山之石于瀛台,白塔之下,仅余黄壤,宜多植松柏,为青葱郁茂之观”。

  白塔山奇石移走了不少,而在瀛台“围置奇石,杂置花树”,使瀛台“东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自亭东行,过石洞,奇峰峭壁,轇[jiāo]轕[gé]蓊[wěng]蔚,有天然山林之致”,收到了“垒石参差积翠间”的点缀效果。“于水边堆叠奇石,种植花树,层岩山壑,委曲曼回”,别具幽致,成为清代皇城西苑内一处重要的避暑地和赏石集藏地。在北海北岸,乾隆中期亦堆置了不少奇石以为点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朝鲜使臣黄仁点曾目睹“五龙亭挟宫墙数里之间,左右堆积者,无非太湖石,石皆奇古,而玲珑嵌空,大小不一,一块非一车所可运。问诸彼人,则皆是新造寺观所装点之物。”

  西苑内的观赏石还有南海东岸的昆仑石,随安室玲珑如云的太湖石,春明堂前“文理尚在、鳞甲俨然”的木变石,怀抱爽亭侧近名曰“插笏”的二剑石,丰泽园戏台前“仿佛狮子林,黝然深谷”的叠石,快雪堂前极秀削的太湖石,中海以西兔园山亦叠石为山、多立奇石。

  在紫禁城内,明代中期以来在御花园叠置的奇石,至清代沿而未改,“园内奇石罗布,佳树葱郁,有古柏蘑萝,皆明代旧物”。康乾时期又有多处花园奇石在宫禁内陆续置设,如慈宁南花园,其观赏石可能是康熙时自明小南城即清初睿亲王府移置而来的,乾隆中期益加增设。宁寿宫花园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加修葺,花园内结石成岩,叠石为屏。

  建福宫碧琳馆“叠石为假山”,延春阁前“叠石为山”,上有“积翠”亭,“山左右有奇石,西曰飞来,东曰玉玲珑,山之西穿石洞而南,洞口恭勒御题曰鹫峰”,有“奇石尽含千古秀,好花长占四时春”和“地学蓬壶心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等与奇石假山有关的楹联。

  从西汉长安太液池中瀛洲、方丈、蓬莱三神山的构筑,至北宋汴京艮岳的叠建,到金元琼华岛万岁山奇石的罗致,再到明清北京城御花园堆秀山及宫苑诸多假山奇石的收藏、搬运、配置和堆砌,形成了皇家宫苑叠置观赏石的传统。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精致的赏石,而神山、艮岳、万岁山、堆秀山名称的变化则反映出,随着山水审美的发展,早期宫苑假山宗教、神学的主导功能已渐渐让位于自然观赏功能。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3月23日,第15版;作者:韩光辉、王洪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