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老北京的日常饮食结构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3-12-25

民国时期北京街头的大白菜

  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民国时期北京居民的日常饮食生活保留了昔日帝都的传统风尚,饮食结构相对稳定。

  北京饮食生活依然保持着传统习惯,主食以面为主,大米和杂粮为辅,蔬菜则因季节而不同,夏季蔬菜品种丰富,冬季则以白菜为主。肉类以羊肉为主,牛肉、猪肉次之,但普通居民只有逢年过节或举行婚丧寿宴时才会准备肉食。酒的品种十分丰富,以南酒即绍兴酒为贵,而饮茶则是北京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面食在北京城市居民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徐珂的《清稗类钞》第十三册《饮食类·南北之饭》中记载:“北人之饭,以麦为主要品。若不食馍而食面,亦皆陈列肴馔,藉以佐餐,惟其面率为白水所煮。”至民国时期,主食结构变化不大。“饭以面为主体,而米佐之。”

  北京的面食种类十分丰富,是米食和其他杂粮食品无法比拟的,其主要有面条、饼类、馒头三类。此外,颇受北京居民喜爱的面食小吃还有水饺、锅贴、馄饨等。由此可见,面食不仅丰富了北京居民的主食品种,也是北京居民日常饮食的主要食品之一。

  大米和杂粮也是北京居民的主食之一。大米多从浙江、湖广贩运而来,其不仅是京城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俸米的主要来源,也是京师粮食市场的主要货源。此外,民国时期以玉米为主的杂粮因价格低廉,已逐渐成为北京城市居民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中下层居民而言。《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记载:“京兆人民食杂粮者,居十之七八。有秋收稻麦,粜之于京师,而购杂粮以为食者。且不但贫民食杂粮,即中等以上小康人家,亦无不食杂粮。”

  张研、孙燕京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民国史料丛刊 经济·工业》,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9年版)记载:民国时期,北京出品最多的蔬菜有白菜、韭菜、油菜、菠菜、萝卜、白薯、苋菜、香菜、地菜、芥菜、芹菜等,还有黄瓜、茄子、山药、山药豆、冬瓜、毛豆、扁豆以及茴香、倭瓜、辣椒、鲜姜、葱、蒜等。至冬季则有火薰之黄瓜、茄子、扁豆及韭菜、香椿等。

  葱蒜是当地居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提到,“北京人民,食必葱蒜(凡北式菜馆,席中必有小菜,蒜为必列之品)。”

  北京城市居民的饮品以酒、茶为主,同时酸梅汤、豆浆、汽水等果味饮料也深受老北京居民喜爱。

  酒类主要有烧酒、黄酒和药酒,其中烧酒价格较为低廉,酒力较强,一般为下层群众饮用。传统烧酒有南北两路之分,以居庸关为界,关以内为南路,关以外为北路。民国中期以后,京南采育、京东马驹桥的烧酒为南路酒。河北丰润、玉田等县的烧酒为北路酒。京东通州、宝坻、三河、香河等县的烧酒则称东路酒。

  黄酒,又称绍兴酒、南酒,价格较烧酒昂贵,一般为上层人士饮用,主要有“女贞”、“花雕”、“绍兴”、“竹叶青”等。

  北京酒业主要有官酒店、京酒店和黄酒店三种。《北京志·商业卷·饮食服务志》记载:“官酒店是北京白酒的批发总站,在崇文门外磁器口一带,共有18家。”京酒店主营白酒,兼售黄酒和露酒,主要有酒馆、酒铺、酒摊、大酒缸和药酒店等。酒馆除卖酒外,还卖酒菜和面食。酒铺、酒摊经营规模小,酒水价钱便宜,酒客多是底层百姓。黄酒店专卖黄酒。北京酒业繁荣,一年销量大约六百余万斤。张研、孙燕京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也记载,“单就北酒一项言,据崇关十八年份(注:民国十八年崇文门税关)货物统计表所列,即有一百三十六万三千三百三十九斤之多。”

  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柴米油盐同时作为北京居民每天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可见喝茶对于北京居民的重要性。对于北京居民而言,喝茶已经超出解渴的本意,而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北京普通居民一般都有早晨喝茶的习惯。齐如山的《北平怀旧》写道:“北平人最讲喝茶,尤其早晨更非喝不可,所以早晨遇到熟人,必须要问一句,‘您喝了茶咧吗?’……若到大街上碰到,则必相约同到茶馆,此定例也。”

  而对于旗人而言,喝茶则是生活必需。周简段的《神州轶闻录·民俗篇》写道:“清晨梳洗之后,皆喝小叶茶,然后吃早点心;普通人家多为烧饼、油条,粳米粥等等。”

  当时北京的茶叶主要来自南方,种类有香片茶、熟茶、生茶等。香片茶,又名薰茶,多为双薰。齐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提到,“这种茶原都出在安徽六安一带,采得晾好,运往福建去薰,因福建茉莉等花多而便宜也;薰好运到北平再薰,始行出售,故谓之双薰。”因其价格低廉,香味浓郁,故深受民众欢迎,销路最广。

  熟茶即将茶叶放入蒸笼蒸后的茶叶,又分饼茶、团茶、红茶,其中普洱茶便是团茶的一种。而红茶饮用者较少,只有少数咖啡馆、西餐馆出售。

  生茶又名清茶、绿茶,一般为在北京旅居的南方人所喜爱。1935年出版的《北平市物产展览会汇刊》记载,“香片之外,如龙井亦有少数之销路,大都为南省旅平之人士所需用,至于红茶,则惟少数咖啡馆西餐馆用之。”

  除酒与茶外,北京地区流行的饮料还有酸梅汤、西瓜汁、绿豆汤、豆浆、豆汁、汽水等。酸梅汤在夏季十分流行,吴廷燮等编的《北京市志稿》中的《礼俗志》有这样的记载:“酸梅汤,以酸梅泡汁,和冰糖水,调以玫瑰、木樨,冰傍振之。”老北京的酸梅汤又以琉璃厂信远斋的最出名。

  豆汁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民国以后,北京汽水口味主要有柠檬、香蕉、葡萄、橘子、可可、沙果六种,由饭庄、旅馆、茶社、油盐店、鲜果店等附售。民国前期汽水十分受欢迎,后期由于北京社会经济萧条,销量减少。张研、孙燕京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也记载了这样的变化:“其销量,在前数年,每家年可销一万二三千元,近只七八千元。”不同种类的饮料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饮品的不同需求,丰富了北京居民的饮食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12月14日第15版;作者:章永俊;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