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2-04-25
天桥摔跤,也被称为中国式摔跤,承袭清朝“善扑营”摔跤的基本技巧,以民间表演形式发展流变而来,是一种表演性摔跤形式。
曾流行于老北京天桥,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著名摔跤健将。
民国初年,宝善林(左)和孙殿启表演摔跤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宝善林把单一摔跤表演逐渐演变成艺术摔跤形式,同时吸收了相声表演的艺术形式,解说语言丰富、滑稽幽默。
2008年,“天桥摔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从“布库”到“天桥摔跤”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
●清代时
摔跤技艺很受重视,满语为“布库”。当时设有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
●清末时
扑户流落社会,威名远扬的“瑞五爷”“宛八爷”于天桥红庙开设跤馆,收弟子。从此,食俸禄的官跤进入民间,统称“掼[guàn]跤”。
清代善扑营扑户,右四为“宛八爷”宛永顺,传艺于天桥摔跤创始人宝善林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在掼跤中加入幽默的语言解说,并与中幡结合表演,形成天桥摔跤独特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在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20世纪20年代
宝善林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独特的掼跤模式,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配合中幡为特色。
其演出形式多样,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场必满三跤。付文刚的父亲付顺禄师从宝三,仅他一人得到天桥中幡与天桥摔跤的真传。
02 服饰特点
天桥摔跤的服装完全沿袭了“善扑营”的传统,上身穿褡裢,下身着肥裤,腰系骆驼毛绳,脚蹬短靴。头上的发辫挽成结,名曰“交辫”。
其中褡裢是用十几层粗棉布纳成的无领无扣短袖衣,其色或白或蓝或黄,穿上后左右衣襟相叠,并在靠近下摆处用驼绳绕两圈儿。
付文刚(右)与徒弟在八大处公园表演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肥裤分青、蓝、灰三色,长长的裤脚塞进靴腰,其所以如此宽松,意在不妨碍腿部之灵活运动。
短靴名曰“螳螂肚儿”,因为从整体看状似螳螂之肚,其作用在于缓冲对方猛跌的力量,以保护脚踝不致受伤。
03 比赛流程
比赛开始前,先“圆粘子”(江湖术语:招来观众之意),艺人们边喋喋不休地说话,边绕场漫步。虽是表演赛性质、但表演者皆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实力,比赛规定:三跤两胜,以绊儿赢人,倒地为输。
传承人付文刚(右)早年在大观园表演摔跤 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比赛开始后,双方徒手角力,首先“登手”,力图抓住对方上身的某一部位,一攻一破,你来我往,探看虚实,比赛节奏循序渐进,两跤之后或难解难分时,由场外一人站出来叫“暂停”,此人多为跤场主力,类似“场外指导”,在比赛进行中常坐在一旁不时地呼喊:“撂哇!”“往里!”等,这时他负责“交代交代”——介绍一下比赛双方的情况,并阐述摔跤比赛之特点及功夫。希望大家“捧场”“助威”,其目的是稳住观众,动员观众掏钱,术语叫做“纲口”,使完“纲口”后,场上便进入决战阶段,这时双方都积极主动地进攻,速度加快。较互有胜负的前两跤更加激烈。
最后一方抓住空隙,出其不意地将对方摔倒在地,形成比赛高潮。观众为之一振,不由齐声喝彩。
就在这时,比赛停止,开始“打钱”,待钱数差不多时,场内调整阵容,表演重新开始。如此往复,直至黄昏终场,观众既观赏了扣人心弦的竞技比赛,又听了幽默风趣的说白,情趣盎然。
天桥摔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方式,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本条由人文之光网综合创编,资料来源于中国体育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文旅北京”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