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26
谐奇趣南面铜版图 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谐奇趣是圆明园内最早的仿西洋建筑。乾隆时期,现在的西洋楼景区就叫谐奇趣,乃长春园之一景。《日下旧闻考》也是把它归入国朝苑囿长春园册来记载,即“海岳开襟东北为谐奇趣”。《养吉斋丛录》也有记载:“有结构依西洋式并用西洋水法者,额曰谐奇趣。此外亭馆之名甚多。”嘉庆扩建绮春园后题写《绮春园记》,“圆明、长春二园之东南即绮春园,名虽三而实则一,中有门墙之隔耳。”此后延续至今,圆明园为三园总称。
每次走到西洋楼景区,看着谐奇趣遗址,总会想到谐奇趣的由来,以及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旧事。
乾隆十二年(1747年)初,乾隆帝从一幅西洋画中看到水法(喷泉)样式,觉得很有意思,就派人把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请来,询问这水法如何制成。郎世宁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便推荐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前来给乾隆讲解。乾隆欣喜之余,即命蒋友仁负责设计、监造水法,地点选在长春园东北墙内,水法工程很快就在当年秋天启动。
乾隆对谐奇趣建造颇为上心,不仅过问工程进度,甚至要审核建造图样,很多事项都传旨督办。据《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顺治-乾隆)》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曾亲自审核长春园水法房大殿、梢间、游廊、亭子、棚顶图样,命内廷出银四万两抓紧采办所需材料,派人前往西洋制作西洋玻璃灯纸,前往苏州制作水法房正殿花盖靠背坐褥,还要求水池泊岸上安做铜怪兽等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工程即将竣工前夕,乾隆将御笔宣纸“谐奇趣”匾文交给司库白世秀,命制作水法殿匾额对联,要求铜字木胎打石头色,匾额包镶铜边。谐奇趣建成后,乾隆把自己收藏的西洋物件,以及西方使臣送来的西洋玻璃灯、显微镜、挂镜、天球仪以及幔子等西洋器物,都陈设在水法殿内。
谐奇趣基本依照乾隆喜好而建。谐奇趣正楼为庑殿式楼顶,上下两层,上层三楹,下层七楹,建于白色大理石高台之上,建筑石柱皆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外墙壁镶嵌五色琉璃花砖。楼前有月形台,楼南为弧形石阶,楼北为双跑石阶。谐奇趣南面左右两侧的玻璃长廊,连接着两座八角形五彩亭楼,这是为乾隆演奏西洋乐的场所,有时也演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音乐。乾隆和嫔妃、重臣们来到这里,既可以欣赏这些外观华丽的楼宇和大海棠水法(喷泉),又能欣赏音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命内务府绘制西洋楼铜版画,画师绘图、匠师制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最先制成两幅谐奇趣铜版画,南面、北面各一幅。乾隆为此题写《观谐奇趣水法》诗一首:“连延楼阁仿西洋,信是熙朝声教彰。激水引泉流荡漾,范铜伏地制精良。惊潮翻石千夫御,白雨跳珠万斛量。巧擅人工思远服,版图式廓巩金汤。”
有意思的是,在圆明园居住的几位清代皇帝中,似乎只有乾隆尤为偏爱谐奇趣。查阅《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嘉庆-宣统)》相关资料,鲜见有嘉庆、道光、咸丰与谐奇趣有关的记载。
咸丰十年(1860年)秋,一群法兰西、英格兰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大肆劫掠,此后还恬不知耻地对抢来的物品进行公开拍卖。其中一场拍卖会在英军驻地德胜门进行,连续搞了好几天。另一场在圆明园内进行的特别拍卖会,更像是战利品交易自由市场。拍卖地点就在谐奇趣北面的空地上,现场拍卖、交换刚刚抢劫来的物品。法国人还特意绘制了铜版画来展示彼时拍卖场景,并取名《夏宫:抢占圆明园》。
再后来,谐奇趣连同圆明园一并被他们放火烧毁。十多年之后,一位名叫奥尔默的德国人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拍摄了一组谐奇趣的照片,拍摄时间为1873年,虽然他只是一名业余摄影师,还是留下了尚存建筑的不凡气势。清朝灭亡后的十几年间,谐奇趣渐至坍塌,成为一堆瓦砾。有图为证。1929年《图画时报》上,一张名为“谐奇趣主体建筑”的老照片,图像已相当模糊,只能依稀辨识出建筑轮廓。这些弥足珍贵的存世图片,既展现了版画、照片的记录魅力,也以留住瞬间的方式,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
历经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沧桑的谐奇趣遗址上,叠堆着遗留的石墩、石柱等建筑残迹,成为独特的残石建筑。尽管很多遗迹已难觅踪影,但它们曾经就在那里。诚如茅盾先生所言:“山形水系依稀是,馆阁楼台付劫灰。”
谐奇趣遗址遗迹,既是建筑遗迹,亦为文化遗存,于历史深处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吾辈当自强。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5月30日,第11版;作者:王一川,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原标题:巧擅人工思远服——西洋楼“谐奇趣”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