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南海会馆:从种痘公局到保国会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1

  位于北京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的南海会馆,原为乾、嘉两朝重臣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故宅,后于道光四年(1824年)被李可瑞、吴荣光、邓士宪等人购置以供来京的南海籍士子居住、学习、考试之用。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参加科举考试曾在此居住。此后这里也是康有为在北京居住、筹划变法维新的主要活动场所。因康氏名望显赫,近年来此地遂以“康有为故居”为人所熟知。

  整座会馆共有十三个院落,一百九十余间房屋,其间有凉亭、假山、走廊,规模宏大。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此的麦祖荫先生回忆,当年南海会馆大门形似王府,但只有中间开门,为广亮门的格局。门内是一座宽敞大院,院内有槐树和无花果树。院西为观海堂,其匾额为清末军机大臣戴鸿慈所书。1905年戴鸿慈曾参加五大臣出访欧美考察政治的活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算得上一位开明的官员。观海堂壁间原本嵌置15方书法帖石,镌刻了宋代书法家苏轼所书诗歌29首,以其所处地点而得名《观海堂苏帖》。这套镌刻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帖石因选文精当,刻工上佳,在清晚期诸多刻帖中占据重要地位。

《观海堂苏帖》题记

  康有为自1882年进京参加会试以后,又在1888年和1895年两次进京,1895年进京后直到1898年他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一直居住在南海会馆约三年时间。他所住的院子里有七棵槐树,被称为七树堂,叶恭绰曾为之题匾。其中一间书房似船形,名为“汗漫舫”。康氏是戊戌变法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其经历与活动为世人熟知,在此不赘述。

​南海会馆内康有为故居

  由他出面组织的维新团体——保国会曾设于南海会馆内,这个组织在维新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南海会馆的关系值得在此介绍。除此之外,南海会馆建立之初曾经设立种痘公局这样一种为儿童接种牛痘的民间组织,为防治天花做出过很大贡献。然而这功莫大焉的善举却基本不为人所知。种痘公局和保国会在南海会馆的设立,使其在晚清近代化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也因此区别于其他在京会馆。

  自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后,这种技术经东印度公司职员带入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1803年首批牛痘疫苗从孟买运入广州。此后经年,又有多批疫苗运抵广州。1805年广州商馆大班多林文策划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描述了牛痘疫苗的产生过程及接种方法。这本书被送呈两广总督,但没有下文。不过广州商馆的买办邱熺学会牛痘接种术后写了一篇名为《引痘略》的文章,介绍牛痘接种方法的由来。广东香山人曾望颜从《引痘略》一书了解到干苗法,且在获得两广总督李鸿宾的支持后将疫苗经驿站寄到京城,同时于1828年在南海会馆设立京都种痘公局,无偿为北京的儿童接种牛痘疫苗。

  《京都种痘公局条约》对这一组织的构成及活动规范做了详细的规定。据《条约》记载:“议在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开设种痘公局一所,按期现行标贴门首。凡有婴孩愿种者,至期到局引种。此局原为保婴而设,议送膏火,不另索谢。”该局“议定管理数人,按期轮班到局与人引种,风雨不改。至期,局中预备茶水、点心或早饭等项,由公费开销”,“局中每届夏月搭凉棚一座,冬月设暖房两间,俾袒臂孩子,免受寒暑,其费由公项开销”,“所有捐题公费,立一总册登记。其银两汇交妥当银号生息,每岁由管局者收支,年终核算一次”。

  南海会馆内的种痘公局设立以来,为北京婴幼儿免费接种牛痘疫苗,大大减少了因天花造成的死亡人数。曾国藩的子女也曾受惠于种痘公局,他在1842年的一封家书中记载,“孙男女皆好,拟于三月间点牛痘。此间牛痘局系广东京官请名医设局积德,不索一钱,万无一失。”种痘公局虽为广东籍官员所设,却非官办,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慈善组织,与明代以来产生的善会、善堂类机构一脉相承。

  如果说南海在京人士设立的种痘公局是一种“救人”的组织,那么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南海人康有为为首的维新人士在此建立的“强学会”和“保国会”可称为“救国”而设。强学会的设立缘起于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1895年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在京参加会试等待发榜的千余名举子以康有为为首联名上书光绪帝,希望朝廷变法图强。这一请愿活动虽遭清廷拒绝,但却在全国很多城市兴起主张维新变法的运动。当年8月,康有为、文廷式组织的强学会正式成立,虽然其主要活动场所在后孙公园和嵩云草堂,但关于这个维新组织的创建构想、宗旨目标及组织章程都是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内的七树堂撰写的。他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也曾在南海会馆内印制。强学会的成立引起保守派官僚的忌恨,仅存在了四个多月就因御史杨崇伊的弹劾遭到封禁。此后,该会被改为官书局,只能翻译外国书籍,不能谈论时政,宗旨已背离建立时的初衷。康有为后又于1898年年初在南海会馆内创建了粤学会,该会的目的正是“续强学会之旧”。4月该会并入保国会。保国会的建立宗旨与当年的强学会类似,即通过维新变法来“保国”“保种”“保教”。该会也建在南海会馆内,其章程共有三十条,要点包括希望协助朝廷治理国家,在总会之下设省、府、州、县分会,具有政党的初步结构。显然,清廷中的保守派不可能允许这一组织存在,但该会得到光绪帝的支持,并未被封禁,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才最终解散。

  南海会馆建成后的百年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一方面,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危机四伏;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思想不断冲击着这个古老帝国,促使它逐步走向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不太引人关注的南海会馆以其独特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9月28日,第15版;作者:何岩巍;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