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绍兴会馆不只“鲁迅故居”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31

​绍兴会馆外景现状

  坐落于今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原称班捷胡同)的绍兴会馆,因鲁迅先生曾在此居住七年而为世人瞩目。1912年5月6日鲁迅入住绍兴会馆的藤花馆,后迁居南院的补树书屋。在绍兴会馆居住期间,鲁迅一方面整理古籍,校勘金石碑文,辑录了《嵇康集》,出版了《金石粹编校文》;另一方面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为人熟知的《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都对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期间,刘半农、钱玄同等诸多新文化运动战将屡次到访绍兴会馆,俨然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重要场所。是以绍兴会馆的重要价值,绝非“鲁迅故居”这一个名号所能完全体现。

  史载,宣南会馆多为官绅创办,主要功能在于服务本乡在京官员及赶考举子居住,绍兴会馆亦不例外。绍兴会馆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状元、都察院左都御史史致光曾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记》,内称:“自举人不隶太学,而乡贡额加广,于是朝官各辟一馆,以止居其乡人,始有省馆……吾越之有会馆,最初曰稽山,仅醵[jù]祭为社耳。拓而为绍郡乡祠,乃始可以馆士……”据此可知,绍兴会馆乃在京绍兴籍官员共同出资购置。

  近来许多关于绍兴会馆的介绍文章称,以清代方志学大师章学诚为首的绍兴籍官员出资建起这座会馆,但事实却非如此。首先,绍兴会馆创建于道光六年,而章学诚早在乾隆五十四年就已返回山阴老家,嘉庆六年去世。绍兴会馆购置时他已过世25年,怎么可能参与出资呢?章学诚既然并未参与此事,那么具体的出资人究竟是谁呢?光绪四年,绍兴人金玉堂的《修禊堂记》称绍兴会馆:“溯自道光丙戌,宗迪甫观察稷辰官谏垣时集赀创建,规模宏敞,结构谨严,邑人士称便者五十年。”据此可知当初的集资人应为宗稷辰。其乃绍兴九曲弄人,道光元年中举人,后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御史等职。在职期间,曾上疏力主推行保甲制度,有一定影响力。

  绍兴会馆自创建以来,建筑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宗稷辰在道光二十六年写过一个会馆附记,称邑馆在宣南坊班捷胡同,隶宛平,凡为屋七十九间,厩十七间……前厅面东曰仰蕺[jí]堂,堂之后,昔树楝而折,改植槐,曰补树书屋……斋后有古藤花,时可吟赏。此时的绍兴会馆已分为南北两院,仰蕺堂、补树书屋、睎[xī]贤阁、青云桄属南院,嘉阴堂则属北院。

  金玉堂的《修禊堂记》称:“馆之东北隅为张姓旧居,老屋数椽,邑人每以未能扩充为憾。光绪丙子,张姓以贾求售……”从彼时起,绍兴会馆扩展至东北的张姓旧居,面积有所增大,同时在西北面又开辟了一座新的馆门。这一布局维持了七八十年,不过到1960年时绍兴会馆已经不复旧貌。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对上世纪60年代初绍兴会馆中的补树书屋有这样的描写:“这补树书屋便在会馆南边的两个院子的里进。一进大门的过厅,右手的门里就是第一进的一个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与城内构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便是小型的宫殿式,城外却是南方式的,一个院子普通只是上下两排,从南边过道进去,是为第二进的院子。院中有棵大槐树,因是补种的,所以称为‘补树书屋’。”如今绍兴会馆南北院落格局仍在,但仰蕺堂、补树书屋、睎贤阁、藤花馆早已踪迹全无。

​绍兴会馆旧影之补树书屋

  绍兴会馆自建馆以来的百年来,众多绍兴籍名士旅居于此。除了鲁迅、周作人兄弟,曾在此居住的名人还有宗稷辰、李慈铭、赵之谦、蔡元培、刘大白等。宗稷辰上文已有介绍,其余几位也是各自领域显赫人物。李慈铭是光绪六年进士,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不过他却以文史扬名于世,所著《越缦堂日记》数百万字,包括文字、训诂、经史、诗文等内容,可谓学术宝库。赵之谦乃清代后期书画金石名家,既是海上画派的先驱,又是书法大家,篆书、隶书、行书皆精,在篆刻方面更是造诣颇深。同治元年进京后,他也曾租住绍兴会馆。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7月27日,第15版;作者:何岩巍;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