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4-22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大清覆亡 祭坛荒芜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西长安街北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依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都城设计原则,社稷坛被设在阙右门之外西南。祭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取“天圆地方”之意。上覆五色土,即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壝(wéi)墙、坛墙和外墙,环坛墙外,遍植柏树,井然森列。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都关乎民生,古代常以社稷代指国家。历朝历代每逢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事件,都要举行社稷大典。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清宣统三年(1911),24位皇帝在这里共祭祀过1000余次。社稷坛代表着敬天礼地的传统文化,象征着皇权王土,每年非春、秋二祭不开门,其庄严肃穆,不言而喻。
1912年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时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负责协助处理皇宫的善后事务。一天,他巡视社稷坛,发现坛内遍地榛莽,破败不堪。原来的坛户们在建筑物之间的黄土地上种满了苜蓿,养起了猪马牛羊,导致这里垃圾粪便到处堆积,蚊蝇在污水间孳生,枯木断枝随处可见。此情此景,朱启钤不由得暗叹:可惜!昔日皇家坛庙竟沦落至此!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突然闪现:“改建成公园,是不是可以重新发挥它的价值呢?”于是,这位知名的古建筑学家当即提出整修建议,可惜并未被北洋政府采纳。1913年,他调任内务总长,主管市政建设,整修社稷坛的心愿终于有机会实现了。1914年,他再次提议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终于获得了北洋政府的同意。
民国初立 依坛建园
将社稷坛改建成公园需要大笔资金,北洋政府由于财政紧张,无力拨款。1914年夏,朱启钤联合军政各界、旅京绅商等98人向社会各界发起募捐倡议:京都是首善之地,人文荟萃,但从来没有公共之园林;城内名胜众多,“南城之先农坛、天坛,北城之积水潭、什刹海,其他如西山、小汤山”等,但这些地方或地点偏远,或暂不适宜建设,“惟有旧社稷坛地址恢廓、殿宇崔巍”,“且近国门,滨御河,处内外城之中央,交通便利”。因此,倡议“邦人君子,热心公益,群策群力”,让社稷坛成为大众公园。这次募捐不负众望,共获捐款5万块大洋。资金落实后,公园的修建工程随即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初建工程十分艰难。御园荒废已久,光是清理工作就需要大量人力。应朱启钤的请求,步军工兵营全营士兵前去协助清理,几百名士兵一齐上阵,顺利完成了清理庭园、辟建南门、平修道路等工程。
工程浩大,朱启钤始终殚精竭虑筹划、周密组织施工。虽然政事缠身,他仍然坚持每天亲自到场,监督检查,不敢有丝毫懈怠。辟门修桥、凿池堆山、栽植花木等,工作尽心尽力。
朱启钤不仅节俭建园,还按照“依坛造景”的方针,保持了社稷坛原有的风貌。最重要的景观五色土被保留下来,同时保留了一些殿堂、墙垣。在《中央公园记》中,朱启钤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社稷坛的意义:“此实我国数千年来特重土地、人民之表征。”或许这正是他呕心沥血地改造这座皇家御坛的良苦用心。
1914年,改建后的社稷坛命名为中央公园,并部分对大众开放,昔日皇家坛庙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乐园。
1916年,公园内全部工程竣工。新辟的中央公园里,增设了假山、水池、花木、亭台,新设图书馆、体育场、卫生教育馆,甚至还有温室植物园、热河行宫的驯鹿。来这里观光游览、寻幽探微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每年夏天,来中央公园的游人多达四五千人,即使到了严寒的冬天,仍然会有上百人。
来今雨轩 红色印迹
当时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顶好的地方是公园,公园中最舒适的是茶座。”作为现代公园,中央公园也配备有许多服务设施,最著名的便是各色茶座。在京城著名的四大茶座中,来今雨轩的影响最大。
来今雨轩茶座位于中央公园东侧,建于1915年。“来今雨轩”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秋述》诗小序,意思是新老朋友不计名势地位,欢聚一堂。谁也没有想到,来今雨轩日后竟承载着中国进步青年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来今雨轩发表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和高一涵来到这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揭露北洋政府逮捕爱国学生的罪恶行径。1919年7月,李大钊等人在此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这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社团之一,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到会参加。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也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文学研究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揭露黑暗旧中国弊病的现实主义著作,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一时间,中央公园内群贤毕至,名人荟萃。新式茶座在迎来新风貌的同时,也酝酿着新思想、新火种。
1925年3月19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停放于此。14天内,社会各界74万人前往中央公园祭拜。4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在中央公园上路,辗转归葬于南京。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央公园内停灵的拜殿改为中山公园纪念堂,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
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代表齐聚中山堂,召开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毛泽东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又进行过多次整修,进而成为党和国家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
社稷坛从明清皇家祭坛到民国首座市民公园,再到今天著名的中山公园,历经三次蜕变,既见证了北京老城的历史变迁,更见证了首都北京的沧桑巨变。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