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老城故事丨南城会馆故事多

来源:《北京市方志馆》  发布时间:2024-10-16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明清两朝相继定都北京后,由于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全国各地举子纷至沓来。为接待赴京应试乡人举子的会馆便应运而生,最多时竟达几百个。其中,南城的芜湖会馆、浏阳会馆、湖南会馆等最具代表性。这里管弦丝竹盈耳,文人雅士会聚,留下了很多广为传颂的动人故事。

  芜湖会馆 京都同乡第一馆

  芜湖会馆是北京最早的会馆。该会馆创办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位于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有东、西两院,正厅3间,厢房16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

  这家会馆的创建者是安徽芜湖人俞谟。永乐元年(1403),他以选贡的身份任南京户部主事,明朝迁都北京后转任工部主事。芜湖举子入京会试照例拜访芜湖籍官员,冀望他们能在食宿上提供方便,这促使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俞谟萌生了创建会馆的念头。他自掏腰包在前门外“置旅舍数椽,并基地一块”,建起了芜湖会馆。自此以后,各地纷纷效仿,冠有地名的会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京城兴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围绕芜湖会馆产权归属竟引发了一场官司。正统十四年(1449),一个姓路的北京人声称这块房地产是他家的,并拿出了房产地契,将会馆占为己有。而此时俞谟已归乡病故,死无对证。无奈之下,俞谟的儿子俞日升只好从芜湖赶往北京,与路姓人打起官司。

  好在俞谟是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当年购买这块房地产时,就与路姓人的父亲签了一个契约。辞官归里时,他虽将这块房地产无偿地“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湖会馆”,但把当年购买房产的契约带回了家乡。

  俞日升正是凭着这张保存完好的契约,在与路姓人“构讼争地”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动。最终官衙宣布:“日升持契入质,断归芜湖会馆。”

  浏阳会馆 壮怀激烈为变法

  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旗民分治”政策。明朝时在内城兴建的会馆改迁或重建于外城。前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商业繁华地区,因距离科考场所贡院较近,交通较为方便,这里便成为各地兴建会馆最为集中的区域。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军惨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活动。谭嗣同受其影响,在老家浏阳创立算学馆,提倡新学。第二年,谭嗣同北上访学,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光绪帝实施维新变法。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一起参与变法。

  在宣武门外大街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其内部5间西房的北套间,曾为谭嗣同的住所,他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维新志士经常在这儿开会,分析政局,商讨国是。

  维新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利益。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派。谭嗣同闻讯后,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及其他被捕的仁人志士,但因计划不周,均未成功。

  谭嗣同深感危机四伏,生死未卜,但依然抱定必死的决心。他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以图东山再起,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也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4日,谭嗣同把浏阳会馆的大门敞开,面不改色稳坐在门前两株松树下,置一矮方桌,悠然品茶。他身后的“莽苍苍斋”内,摆放着从湖南浏阳老家“大夫第”带到京城的“凤矩”剑、“残雷”琴、“崩霆”琴。当捕快来到时,他仰天大笑,从容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壮怀激烈,挥笔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句。

  28日,谭嗣同、康广仁等6位志士在距浏阳会馆只有一箭之遥的菜市口英勇就义。临刑前,谭嗣同面不改色,高声呼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湖南会馆 挥斥方遒谋驱张

  湖南会馆位于烂缦胡同101号,是在京湘籍官员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创建的。1919年12月18日,为扩大“驱张运动”影响,毛泽东率请愿代表团一行40人到达北京,住进湖南会馆,在这里领导了“驱张运动”。

  “驱张运动”是湖南学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发动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张敬尧是北洋军阀亲日派皖系头目段祺瑞的爪牙。他任湖南督军兼省长期间,勾结他的三个兄弟张敬舜、张敬禹、张敬汤,恣意施行暴政,为非作歹。湖南人民极为痛恨,时谚称:“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领导学生对倒行逆施的张敬尧进行了坚决斗争,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他们联络社会各阶层,发动全省学生罢课、教师罢教、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并决定派出代表分赴北京、衡阳、常德等地,公开揭露张敬尧祸湘虐民的罪行,争取全国舆论对“驱张”的支持和同情,造成举国一致的浩大声势。

  来到北京后,代表团以湖南会馆为大本营,冒着北方的严寒,每天各处奔走联络,向湖南在京学生、议员、名流、绅士宣传“驱张”意义,发动他们参加“驱张”的斗争。

湖南会馆大门(李卫伟 摄)

  毛泽东在湖南会馆创办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每天把150余份揭露张敬尧罪行和宣传“驱张运动”的消息,发送到京、津、沪、汉各地的报社。

  12月28日,1000余名湖南同乡在湖南会馆召开驱张大会,声讨张敬尧罪行。会后,大家在驱张请愿书上签名。

  1920年1月28日,代表团拿着请愿书向北洋政府驻地进发,后又转赴内阁总理靳云鹏私宅。毛泽东等六人被推举为交涉代表。靳云鹏托词不见,派其副官长出来应付。毛泽东和代表们痛陈张敬尧祸湘罪恶,要求靳云鹏当众宣布解决办法。在他们的奋力抗争下,靳云鹏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与请愿代表见面,并应允研究民众的要求。

  张敬尧处在社会舆论和军阀争斗的双重压力下,于6月仓皇逃离湖南。毛泽东等领导的“驱张运动”,经过10个月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汇聚于北京南城的会馆,其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是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活化石”,为京味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