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温故 | 中山公园音乐堂 打开艺术之门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2

  东临故宫、南望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音乐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音乐明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里从最初的露天演出场地,变成了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一拨又一拨观众从这里打开艺术之门,欣赏高雅音乐已成为很多北京市民的生活日常。

  曾是北京最大的剧场

  中山公园音乐堂始建于194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叫北京市音乐堂,保持着初建时的原貌:砖围土填的平台,台顶是铝铁板搭盖的,后台有几间平房。观众席是露天的,座位就是在一个个砖砌的方台上搭上木板条。由于十分简陋,新中国成立后,观众席很快被换成了长靠背椅。

  当时,北京缺少大型活动场地,中山公园音乐堂因为地处首都中心区,因此成为重要的集会场所。比如1952年,团市委就在音乐堂召开了奖励青年模范大会,表彰了251名青年劳动模范和青年模范工作者,号召广大青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1953年,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35周年,北京图书馆在音乐堂举办了纪念会,邀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的陈昌浩同志为工人、战士、机关干部、教师和学生作报告。

  中山公园音乐堂也是重要的演出场地。1953年,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在音乐堂举办了北京市民间艺术会演,全场座无虚席。《狮子》《飞叉》《莲花落》《蹦蹦戏》等昔日在“走会”中表演的精彩节目纷纷亮相,让来自全市的文艺工作者、各区文化馆工作者以及业余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大开眼界。1954年,为了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19周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处音乐工作组在音乐堂联合举办了音乐会,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歌舞团等多个文艺团体演唱、演奏了聂耳的遗作。

  195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3版

  1953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参加文艺演出,庆祝自己的节日。

  1956年,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过一次加顶改造,加顶后,音乐堂有3200多个座位,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剧场。1958年,中山公园音乐堂又进行了扩建,将舞台加高到20米,添装了34根吊杆,可以演出大型吊景的歌舞和戏剧了。

  1956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后来,半露天的中山公园音乐堂依旧举办多种活动和演出,像绿化誓师大会、拥军优属活动、电影晚会、曲艺杂技表演、群众歌曲音乐会等,一直是京城重要的地标。

  1972年“五一”劳动节,中央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摄影:王宝琴)

  跻身国内一流音乐演出场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公园音乐堂又进行了几次改建,硬件设施不断提升。

  1983年,音乐堂改建后,正面和两侧建起一道中间为吸音壁、上下全是玻璃装修的外墙及一条环墙封闭走廊,观众厅安装了2100多个人造革软座椅。至此,音乐堂成为封闭式剧场。

  1983年3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此后,音乐堂又经历了一年修缮,初步解决了电影放映时的遮光问题,更新了舞台电器设备和台板。观众休息厅也整饰一新,还增设了“微型服务台”,陈列了由北京艺术家画廊提供的近百幅油画作品供观众欣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首都经济建设大潮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京城崛起一批新型文化设施,部分老、旧、残、缺的文化设施也迎来一轮更新改造,这其中就包括中山公园音乐堂。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摄影:吕坚)

  1997年7月至1998年4月,市政府投资8900万元对音乐堂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据北京日报1999年4月19日5版《中山公园音乐堂旧貌换新颜》记载,当时的音乐堂设施显得十分落后,很难与其他高档剧场竞争。这次改建,令音乐堂成为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1800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建筑。作为专业音乐演出场所,能容纳1400人的音乐堂演奏大厅富丽堂皇,其音频与混响效果堪称国内一流,良好的视野设计使观众无论身在何处均能一览舞台。演奏大厅设有5个欧式豪华贵宾包厢。音乐堂的舞台宽17米、深14米,前区设有钢琴升降平台,后区设4层升降平台,能容纳百人乐队和百人合唱队同时演出。此外,音乐堂还配有电影厅、咖啡厅等辅助设施。

  1999年4月19日,《北京日报》5版

  从那以后,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了全新定位,常邀请国内外一流音乐团体到此演出,同时策划举办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大型音乐活动、多种形式的音乐节和各种国际音乐比赛等,真正成为了高雅艺术的殿堂和音乐爱好者的中心。

  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

  1994年,北京推出了“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面向青少年进行音乐普及,中山公园音乐堂是重要的演出地。

  起初,“打开音乐之门”演出限定于音乐领域,并且只在周末进行,主要演出团体是北京交响乐团。进入新千年后,“打开音乐之门”演出场次发生“井喷”,达到了53场。

  据北京日报2000年8月29日5版《“国交”为小朋友奏响》记载,那一年“打开音乐之门”是7月15日推出的,仅中国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就有4场演出,那是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担任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后,率中国交响乐团首次在音乐会中亮相。截至当年8月28日,总共53场音乐会演完了44场,其中,满场并出售站票的场次有25场之多。

  2000年8月29日,《北京日报》5版

  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音乐之门”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2005年,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音乐之门”在保留民乐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族艺术演出,包括中国京剧院带来的《闹天宫》《秋江》《三岔口》、北方昆曲剧院带来的《西厢记》《牡丹亭》以及相声俱乐部带来的相声专场。

  2006年,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音乐之门”增加了两项新活动——“国际木偶演出季”和“走进京剧大观园”。前者有5场音乐成分很浓的木偶剧;后者允许观众在演出前到后台观看演员化妆,每场演出还有讲解和京剧服饰表演。

  2007年,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音乐之门”首次引入了杂技表演和芭蕾舞选段演出。荷兰音乐卡通剧《小驴的故事》、法国里昂打击乐团《博克勒斯王国:卡通音乐大比拼》两部儿童音乐剧也受到小观众们的欢迎。

  就这样,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音乐之门”的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渐渐涵盖了京剧、昆曲、评剧、芭蕾、现代舞、杂技、木偶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从2008年开始,“打开音乐之门”更名为“打开艺术之门”。

  2009年,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盛世音乐文化周暨重张10周年庆典系列音乐会”。(摄影:戴冰)

  如今,“打开艺术之门”已成为北京市民生活中一个标志性文化品牌,中山公园音乐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而大大提高。一拨一拨的小观众从这里走进艺术之门,有的大学毕业后又重返音乐堂,从观众变成了员工。

  2011年7月9日,《北京日报》8版

  低票价让高雅音乐更亲民

  近年来,中山公园音乐堂一直以低票价、高水准为宗旨举办演出活动,让高雅音乐融入百姓生活。

  2012年2月10日,《北京日报》16版

  “盛世音乐文化周”是音乐堂的品牌。据北京日报2004年4月5日11版《音乐堂“盛世音乐文化周”大幕再启》报道,当年这项演出活动推出了一系列大制作和特色品牌音乐会,包括“欧洲情怀——瑞典小提琴家让·斯蒂默独奏与协奏曲音乐会”“2004年皇家花园系列:意大利钢琴大师巴利尼独奏音乐会”“罗马的松树——美国指挥大师经典交响音乐会”等,其票价却相当低廉:下午场以欣赏性、普及性为主,票价在10元至30元;晚场高水准的专业演出票最低只有50元。

  音乐堂的另一品牌——“法国钢琴节”也是如此。2006年,被称为钢琴界“传奇小天才”的爵士钢琴家亚伦·赫曼等钢琴家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如此高水准的演出,最低票价仅为30元,80元钢琴节套票可以聆听3场音乐会。

  2012年初,“北京市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项目”试点启动,中山公园音乐堂等13家剧场纳入其中,这也让中山公园音乐堂坚持的低票价政策更有底气。当年2月,两位享誉国际乐坛的演奏巨匠让-伊夫·蒂博戴和瓦吉姆·列宾,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让乐迷欣喜的是,两场演出的最低票价均为30元。

  2014年,参加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琵琶夏令营的小营员进行汇报展演。(摄影:方非)

  2015年新春,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11场音乐会,涵盖京剧、昆曲、相声、交响乐、合唱、钢琴、小提琴等演出形式。此番新春贺岁系列音乐会特设50元最低票价,降低了音乐会门槛,很多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盛宴。

  截至2019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中,百元以下票价的多达30%。所有演出的上座率都超过了50%。

  2019年4月23日,《北京日报》12版

  盛世强音。如今,步入中山公园,在苍松翠柏、古亭长廊间小作徜徉后,进入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一场纯净动听的音乐会,成为很多市民的日常。音乐堂就像一位亲切随和的朋友,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人引入高雅音乐的殿堂。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4月11日,第10版;作者:贾晓燕;图片来源:原文配图;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官网;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