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美术馆中寻妙笔

来源:北京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3-22

  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是一处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坐落着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从1958年兴建至今,中国美术馆几经改造装修,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换代,同时,来自各界的捐赠作品大大丰富了馆藏。如今,这座现代化的艺术殿堂早已实现免费开放,“典藏活化”系列展览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美术馆。

  2017年,“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举办,吸引了众多观众。(摄影:武亦彬)

  毛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

  中国美术馆兴建于1958年11月。当时,中央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工程的建设任务,中国美术馆项目名列其中,由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东、南、西三面由廊榭贯串,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

  1961年11月,中国美术馆建成验收。第二年5月23日至7月23日,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文艺界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据《北京日报》1962年5月23日1版《全国美术展览会今天开幕》报道,这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共展出绘画、雕塑品1115件,工艺美术品和设计图稿355件,美术出版稿544册(幅),800多名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用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漫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等形式,多角度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

  1962年5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从那以后,坐落在新文化运动发祥地——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成为广为人知的地标性建筑。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中国美术馆正式开放。

  1962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图为当时的中国画展厅

  此后,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不断,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像196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徐悲鸿逝世十周年纪念画展,就展出了画家徐悲鸿国画、油画、书法以及他在国外留学时期为锻炼造型艺术基本功而画的人体习作和素描等。当时,首都美术界的知名人士、作家、艺术家、徐悲鸿的生前好友、美术院校的青年师生,以及美术爱好者等6000多人参观了画展。196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体育运动成就展览会,是当时新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展览会,通过大量照片、图表、实物和模型等,展示了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图景。开幕第一天,展览会就接待了4000多名观众。

  1963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那个年代,中国美术馆还举办过图书展、摄影展、先进人物事迹展等,是举办展览的重要场所。

  馆藏作品很多来自捐赠

  从建馆之初,中国美术馆就征集了不少藏品,其中有一部分是捐赠,如1961年,岭南画派“三杰”之一陈树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赠了116件陈树人作品;1964年,时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捐赠了个人珍藏的14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馆获得的捐赠逐渐增多,有的是艺术家本人直接向国家捐赠,有的是遵照艺术家意愿由亲属捐赠,还有收藏研究者和学术大家的捐赠,大大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馆藏。

  1984年,中国美术馆展出了已故中国画大师李苦禅的200余件佳作,包括巨幅中国花鸟画《盛夏图》《墨竹图》等,大多数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画展结束后,李苦禅先生的亲属选出了部分作品捐赠给国家。

  1984年8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1987年,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展出了百余件充满浓郁时代气息、鲜明民族特色、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漆画作品。展览结束后,他将10幅优秀代表作捐赠给了国家。“我作品最好的归宿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乔十光说。

  199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馆藏崔子范捐赠作品陈列”展,展出了画家崔子范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122件作品中的38件,有《春风送暖上衰藤》《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惟有葵花向日倾》《金鱼水草》《荷花双鹅》《枯木逢春》《万年青》等,既传统又创新,既有鲜明的民族气魄,又有现代审美情趣。

  1989年,北京市儿童迎新年迎亚运自制贺卡大赛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摄影:叶用才)

  1996年,德国著名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17幅国际艺术品,其中包括毕加索90岁前后画的三幅油画、一幅纸上水墨画和意大利名家古图索、风靡于德国画坛的巴塞利茨和依门道夫、英国的霍克尼、美国的李琪登斯坦和沃霍尔等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及年轻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时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力舟说,这批捐赠作品使中国美术馆的典藏获得了一笔难得的艺术财富,对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7年1月5日,《北京日报》4版

  此后,捐赠作品不断增加,大大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很多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发挥出巨大的文化价值。

  升级改造彰显大家风范

  由于建成年代较久,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术馆外部装饰部分脱落,馆内设施功能老化,因此闭馆一年多进行了加固维修。

  1990年1月16日,《北京日报》2版

  据《北京日报》1990年1月16日2版《中国美术馆将闭馆一年半进行维修》记载,唐山大地震后,中国美术馆墙面出现断裂,接缝处发生撞击,许多地方走形,墙面砖大面积脱落,影响了展览。同时,馆内灯光等展览条件也较为陈旧,使得当时国内外一些贵重作品不敢在这里展出,影响了文化交流。第二年,经过维修加固的中国美术馆主楼增强了抗震能力,屋顶琉璃瓦与墙面砖全部更新。

  2002年,为了建成具有现代化服务条件和功能的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造和装修。在增加一系列先进的消防、防盗及恒温装置的同时,主楼新扩建出5328平方米,主体建筑向北全面延伸,使整个建筑群总面积达到27622平方米,展厅由14个增至21个,所有设施达到现代化标准,另外,四层还改建了一座240平方米的学术研讨厅。

  1993年,罗丹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图为当时的布展现场

  近一年的改造和装修结束后,中国美术馆于2003年7月23日重新对公众开放。正式开放的时间定在中午1点。为了等待这一刻,许多观众早上8点就到售票口等候,71岁的张老先生排在了第一个,他说要睁大眼睛好好看看伴随自己40年的美术馆变成什么样了。果然,在恒温恒湿的空间里,不仅美术作品感觉良好,观众们也感到神清气爽。而馆内新推出的《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陈列》《中国美术馆藏无锡彩塑陈列》《刘开渠捐赠作品陈列》《中国美术馆藏德国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品陈列》等一系列固定陈列,开始彰显出中国美术馆的博物馆性质。

  2003年7月24日,《北京日报》11版

  免费开放的艺术殿堂

  2008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下发意见,将免费开放工作推上新台阶。两部门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从这一年起,中国美术馆开始实行免费参观。

  《北京日报》2011年3月3日5版报道《美术馆免费开放首日观众超5000》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离开馆还有40分钟,美术馆门外就有许多自发前来的观众在安静等待了。“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东城区魏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邓霁笑出了声,这个跟着美术馆一起长大的北京姑娘,最喜欢的就是美术馆的展览,“没有20元的门槛,以后我更如鱼得水了。”等待的人群中,还有很多外地观众,肖雄从吉林到北京来看朋友,“免费开放”的条幅让他停下了脚步,“10年前到中国美术馆,我走马观花看过一次展览。免费开放了,这回可得看个够。”那一天,共有5367人走进了这座艺术殿堂。

  2011年3月3日,《北京日报》5版

  实行免费开放后,中国美术馆增设了便民措施,更重视服务细节。比如,馆里为观众提供了免费使用的便民伞,设立了失物招领处,准备了针线包、医药箱等应急用品。此外,参观者还可以在馆内使用免费的无线网络和备用手机充电设备等。

  2012年3月5日,《北京日报》15版

  从此以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都实行免费,有效发挥了公共教育的作用。

  “典藏活化”让藏品活起来

  截至2015年,中国美术馆藏品总量约11万件(套),其中仅古代藏品就有上万件(套)。为了让躺在美术馆库房的藏品“活”起来,中国美术馆的五层展厅划设为固定展区,专门用来陈列馆藏精品。自此,“典藏活化”成为中国美术馆的主打品牌。

  2015年2月25日,《北京日报》8版

  2017年,“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与公众见面。这场被誉为“非看不可”的豪展,所有参展作品均出自20世纪名家之手,从齐白石、吴昌硕、傅抱石、叶浅予,到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吴作人,无一不是中国现代画坛巨匠。这还不止,中国美术馆此番拿出的藏品数量也是规模空前,单单吴冠中的作品就多达38件,而且它们中绝大多数属于首次走出地下藏品库的“生货”。为争睹艺术精品,中国美术馆前出现了寒冬里万余人排长队的景象。

  201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展出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61个国家的224件名家作品,其中包括毕加索、珂勒惠支等艺术大师的代表作,观众排着长队等待看展的盛况再度出现。

  2022年2月26日,《北京日报》7版

  如今,中国美术馆已成为京城著名的网红打卡地。随着“典藏活化”系列展览越做越好,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人爱上这里。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3月21日,第10版;作者:贾晓燕;图片:原文配图;图片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中国美术馆官网;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