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岁月交响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9

编者按:

  2024年的春节欣然向我们走来,首都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年的味道。对人们来说,如今过年早已不再只是吃好喝好,还意味着精神盛宴的享受。雅俗共赏的文艺演出,生动活泼的新春联欢会,喜庆祥和的庙会和灯会……一年又一年,北京可看、可玩儿、可逛的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带给人们惊喜连连。


  春节将至,京城各大演出场所纷纷推出年度重磅大戏,例如国家大剧院的原创话剧《林则徐》、北京展览馆的爱尔兰踢踏舞《舞之魂》、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剧《猫神在故宫》等。被誉为“中国音乐圣殿”的老牌音乐厅——北京音乐厅,也隆重推出“国乐初心”系列音乐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一家专门的音乐演出场所和我国第一座现代模式的音乐厅,这方舞台见证了古典音乐在首都的日益繁荣,为高雅艺术大众化谱写出一曲经典篇章。

1986年春节前夕,新成立的北京交响乐团在新落成的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命名首演式。(摄影:胡敦志)

  音乐演出有了专门场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的音乐演出活动主要集中在各大剧场、电影院、文化宫以及音乐院校的礼堂,尤以天桥、首都、人民、青年艺术剧院四大剧场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人俱乐部为多。每逢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殿堂里都会传出悦耳的经典名曲,上演精彩的歌剧。但这些演出场所并不专为音乐演出而设,更多的是放映电影,演出话剧、戏曲、杂技等。比如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专用场所,人民剧场是中国京剧院的专用场地。上世纪50年代北京最大的剧场,是拥有3000多座位的中山公园音乐堂。但它在1956年之前是一座露天剧场,1956年加顶改建后成为半封闭式剧场,音效也不如室内剧场效果好。

  1961年的夏天,首都人民音乐生活中迎来了一件喜事——北京音乐厅建成了,音乐爱好者们有了一个专门欣赏音乐的好地方。它由原中央电影院改建而来,位于西长安街南侧,北与府右街相对,东眺天安门广场。北京音乐厅的建成,为当时首都的音乐活动增添了一个新的阵地。

  据《北京日报》1961年8月1日2版《北京音乐厅将开幕》报道,为了适应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音乐厅加宽加大了原来影院的舞台,并且增加了演员化妆室、休息室。在改建中,还注意到音响效果,增加了隔音设备。这个音乐厅共有840个座位,并设有观众休息室。自8月5日开幕至13日,这里举行了十场开幕音乐会,令喜爱音乐的市民大饱耳福。

1961年8月1日,《北京日报》2版

  随着北京音乐厅的建立,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及其创办的音乐普及活动“星期音乐会”也有了专用的演出场所。“星期音乐会”以向大众介绍古今中外的器乐和声乐作品为主,演出形式多种多样,让听众现场领略到交响乐、圆舞曲、歌剧等音乐形式的魅力,深受群众欢迎。 1962年春节期间,适逢中央乐团“星期音乐会”第一百期,乐团连续举行了三场不同节目的音乐会,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独奏小组同时演出,乐迷们听得十分过瘾。(1962年2月2日《北京晚报》4版,《佳节喜逢星期音乐会一百期》)

1962年2月2日,《北京晚报》4版

  我国首座现代音乐厅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渐增多,外国乐团、指挥家来华演出越来越频繁,而由电影院改建而来的老北京音乐厅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音乐厅的声效要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文化部拨款,北京音乐厅在原址破土重建。

  1985年底,一座崭新的北京音乐厅正式落成。它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模式的音乐厅,可以容纳1182名听众。除演出国内外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外,音乐厅还播放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以及世界著名指挥家指挥一流乐队演出的录音和录像。同时还开办“音乐图片展览”“艺术家画廊”“乐友书屋”等项目及录音业务,并系统举办音乐知识、音乐理论讲座。(1985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音乐厅落成》)

  1985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

  此时的北京音乐厅是一座以黑色大理石为基座的白色矩形建筑,风格典雅、造型端庄。音乐厅雪白的外墙上镶嵌着象征音乐节律变化的紫黑相间的金属板条,发出淡淡的柔光。门厅正面巨大的茶色玻璃一通到底,给人以爽朗、开阔之感。步入大厅,两侧是用自然山石拼成的巨幅壁画:东墙壁画是峰峦高耸,壁立千仞,层林尽染,飞瀑遥挂;西墙壁画仿佛是一艘巨轮,航行于烟波浩瀚、海天相接之处。踏着紫红色地毯拾阶而上,是一个别致新颖的画廊,聂耳、冼星海的画像常年悬挂在这里。

  1986年1月4日,北京音乐厅建成开放。(摄影:胡敦志)

  演奏大厅里没有剧院中常见的箱形舞台、框式台口和大幕,取而代之的是伸向听众席的低矮的演奏台,使演奏者和听众共处在一个完整的空间之内。楼座两侧观众席呈包厢式环绕演奏台,缩短了听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大厅密闭的铜板隔音门和厅外的隔音走廊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外部环境噪声的干扰。音乐厅不是靠电声设备美化声音,而是靠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来美化声音。(1987年12月27日《北京日报》2版,《凝固的乐章》)

  北京音乐厅建成后,国人对古典音乐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从1986年1月到1988年1月建成使用的两年间,北京音乐厅共举行600多场各类音乐会,观众人数总计67万人次。北京音乐厅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乐团和歌唱家、演奏家。日本传统音乐访华团、联邦德国班贝克交响乐团、法国小提琴家热拉尔·布莱、西班牙钢琴家阿隆索、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等纷纷在此献艺,国际小提琴比赛美妙的旋律也从这里传扬海外。除了举办演出活动,普及性音乐欣赏讲座和专业性教学活动也在此不断开展,金正平、郑小瑛等任主讲人的交响乐系列讲座欣赏会,颇受听众欢迎。(1988年1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音乐厅两年接待观众67万人次》)

1988年1月30日,《北京日报》1版

  10元钱打开音乐之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京音乐厅迎来了最“火”的时期。首家安装管风琴的音乐厅、首创大学生领位员制、首家电脑售票的演出场所、推出“打开音乐之门”演出品牌、首创“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全年演出500余场……这时的北京音乐厅极具创新精神,是首都人气最旺的演出场所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一场音乐会。(摄影:张风)

  1990年,一架捷克生产的高13.8米、重26吨的管风琴被安装在北京音乐厅。管风琴被誉为“全能乐器”,旧中国时期,一些大教堂也有管风琴,但早已年久失修。北京音乐厅由此成为大陆首家配备管风琴的音乐厅。(1990年7月30日《北京日报》4版,《大陆首家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安装管风琴》)

  1994年暑期,北京音乐厅为少年儿童举办了音乐普及活动。演出实行低价位,音乐家的现场演奏和精辟的讲解相结合,并与观众亲切互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自1998年开始,暑期系列音乐会开始正式启用“打开音乐之门”这一主题,组织者旨在通过“高水准、低价位、现场讲解”的形式,让广大老百姓叩响高雅艺术之门。(2000年7月21日《北京晚报》37版,《10元钱打开音乐之门》)该品牌创立至今已走过二十余年,如今早已不局限于北京音乐厅,而是汇集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成为首都文艺活动的一张名片。

2001年7月9日,《北京日报》11版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春节,北京音乐厅都会上演丰富多彩的“新春套餐”。在一年一度的新春音乐会上,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交响乐团等单位都会带来最新创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并邀请国外知名指挥家和演员参加演出。1998年春节,北京音乐厅一口气举办了20台风格各异的音乐会。(1998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音乐厅推出“新春套餐”》)1999年春节,北京音乐厅隆重举办了为期十天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朗诵会在数十位小学生的集体朗诵中拉开帷幕,在交响乐的伴奏声中,孙道临、乔榛、丁建华、濮存昕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唐宋诗词歌赋中的名篇佳作。十天的演出场场爆满,演出结束后仍有许多观众来电来函要求加演。(1999年2月13日《北京日报》4版,《音乐伴着美文传》)

1998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

  这一时期的北京音乐厅不仅创新不断,而且时刻替听众着想。售票方面,在全国演出场所中首推电脑订票系统,方便市民在赛特、百盛等30个售票点买到演出票。作为最早向观众普及古典音乐观演礼仪的音乐厅,北京音乐厅的大学生领位员与听众交流时会说礼貌用语。迟到的听众虽然被要求在一个乐章结束后才能入场,但可以在休息区通过闭路电视观看演奏厅内的实况转播。(1997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1版,《网上售票方便观众》)

  新世纪开启大改建

  新世纪伊始,北京音乐厅对建筑外观和内部设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改造后的北京音乐厅外观更加现代、通透和轻巧。其北立面被改造成晶莹剔透的玻璃形体,尤其是夜间音乐厅内部灯火辉煌,看上去像一个装满了美妙旋律的音乐盒。音乐厅观众座席调整为1024个,每个软椅都进行了消音处理。舞台加宽到13米,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再加上明快色调的装饰,整个剧场内部显得十分豁亮。(2004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音乐厅新装登场》)2005年春节,重张开业的北京音乐厅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新春音乐会,其中包括北京日报社合唱团为听众带来的一台俄罗斯经典名曲音乐会。(2005年1月22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日报社合唱团亮相北京音乐厅》)

2004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5版

  然而,此时的北京音乐厅,在硬件条件上的优势已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枝独秀时那样明显。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保利国际剧院、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专业演出场所纷纷落成,北京演出市场的密度和饱和度不断增加。面对众多的后起之秀,如何在演出市场上走出自己的路?北京音乐厅面临着考验。

2004年年底改建后的北京音乐厅内部。(摄影:孙戉)

  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后,北京音乐厅把自己定位为适合中小型专业演出的场所,比如室内乐。一些相对小众但乐迷黏性比较高的室内乐演出,能充分彰显北京音乐厅的优质声效条件。此外,一些在国外比赛中崭露头角,但在国内还没有获得广泛知晓度的青年音乐家,也会把回国或来华的首场演出放在北京音乐厅,如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张昊辰、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赵成珍等。与此同时,北京音乐厅充分利用国际最先进的同期录音设备和专业录音技术,吸引众多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在这里录制专辑并在全球发行。(2018年10月8日《北京日报》1版,《时代交响》)

2013年1月26日,《北京日报》12版

  走过几十年风雨的北京音乐厅,一直在努力带动高雅音乐的大众化,为京城文艺演出市场增加新的色彩,与北京众多高水准知名演出场所一同彰显着北京这座艺术之都的人文魅力。在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将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齐聚这里,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愉悦。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01月25日,第14版;作者:张品秋 ;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