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古树保护留住历史路标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03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日前透露,从2024年起,北京市古树保护将实现“一区一试点”,让更多的古树焕发活力,同时继续推进“一树一策”,加强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

  北京现有古树名木4万株,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名园易得,古树难求”,古树巍然而立、亭亭如盖,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亦是古都的自然文脉和历史路标。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北京就十分重视保护古树,让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城市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传承。


1973年,一场冬雪过后,中山公园内古树银装素裹。(摄影:胡敦志)

  周总理批示地铁线为古树让路

  对于古树的保护,打从新中国刚成立便已开始。当时,北京附近山区仅有的一些天然林木几乎被砍伐一空,一些名胜古迹处的古树,也因为缺乏维护而日渐凋零。北京市政府一边着力保护那些幸免于难的古老树木,一边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新植了1500多万株新树,为居民打造一片片林荫。

1964年10月1日,《北京日报》10版。

  周恩来总理也心系古树的安危,为了保护两株银杏古树,让地铁线改方案,让出了古树的生存空间。

  这两株古树位于玉泉路口西北侧路边,是元代灵福寺遗址遗存的树木。1956年,北京修建1号线地铁时,工程局设计部门原本提出的方案是刨掉古树,让位于地铁站。周总理接报后批示:“银杏树是著名的古树,须原地保护”,明确要求地铁线路设计要给古树让路。最终,地铁修建方案延长了玉泉路站至八宝山站的距离,古树得以留存。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2008年石景山区进行古树摸底调查时才“浮出水面”的。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审批,石景山区为这两株已700多岁“高龄”的元代古银杏树立碑撰纪,碑文中记录了古树的名称、科属等档案,以及周总理当年为保护古树修改地铁建设方案的故事。

2008年7月2日,《北京日报》8版。

  在北京城区的名园或京郊的绿水青山中,矗立着许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这些参天大树不仅美化着首都,还忠实记录着北京历年来的雨量、干湿等气候情况。上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根据景山、西山、先农坛等处古树标本的研究,得出结论:十七世纪初叶和中叶,北京气候湿润;十八世纪中叶转为干旱;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初叶,又转为湿润;十九世纪末叶以后,有一个湿润时期,但有干旱的趋向。

  全市普查摸清“活文物”家底儿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北京的环境绿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北京园林中存留下来的古松柏,约有万株以上,大多是辽、金、明代时所植。天坛公园的九龙柏,以奇特的干纹闻名中外;中山公园的千年古柏苍劲翠绿;北海团城上受乾隆皇帝敕封的“遮荫侯”绿荫如盖,“白袍将军”巍然挺立;戒台寺的“卧龙松”犹如蛟龙探海,“活动松”牵动一枝而全树摇……这些世界罕见的古树,被誉为珍贵的“活文物”。

  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古树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保管不善损失严重,有些树种甚至濒临绝迹。因此,当一切回归正轨之后,对古树的关爱和保护成为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

  1983年2月,《北京日报》先后刊登了《北京站附近有棵罕见的大枣树》《崇文区有一棵酸枣树王》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对于古树“遗珠”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提供身边的古树线索、对保护古树建言献策,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东四十二条14号院居民赵宜康在信中说,自家院里有一棵百年大枣树,树种比较特殊,近年来长势渐衰,希望报社呼吁有关部门“救救它”;门头沟区林业局的杜宏业、李友善称,潭柘寺公社南村大队有棵大红果树,最高年产达610多斤,在当地享有“红果树王”之称;东城区居民郭荣昌则建议,绿化部门在批准砍伐时,对稀有珍贵的树木应慎重考虑,尽量使它保存下来。

1983年3月10日,《北京日报》2版。

  同月,全市针对机关、工矿、居民院及各公园风景区的古树名木开展了一次全面普查和建档工作。普查的古树一般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暂定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为一级保护古树;普查的名木为定植20年以上、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为便于读者了解古树的珍贵价值,《北京日报》还特别开辟了“古树谱”专栏,为读者科普相关知识。

1983年3月17日,《北京日报》3版。

  根据1984年初北京市园林局公布的普查结果,全市共拥有24000多株古树名木。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松、柏、银杏、国槐、枣树、楸树等有4200多棵,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北方地区珍贵稀有的柘树、云杉、水杉、椴树、雪松、蜡梅等超过4900棵,对这些树将不分年限,一律严加保护。

  “树大夫”助濒死高龄古树复壮

  全市古树名木普查为古树保护奠定了基础,但也暴露出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古树不够重视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不少古树出现了长势衰弱或死亡等状况,连闻名遐迩的天坛九龙柏都不能幸免,这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难道这些古树真的进入衰老期了吗?若真如此,那么,其他地区树龄更高却仍健壮的汉柏、周柏该如何解释呢?

1980年7月,千年古刹潭柘寺中,郁郁葱葱的银杏“帝王树”。(摄影:叶用才)

  上世纪80年代初,“拯救天坛九龙柏”的重任,落在了北京市园林科研所工程师李锦龄的身上。李锦龄设计了古树复壮的研究课题,跑遍京城各大公园和有古树生长的地方,取样、化验,最终分析出九龙柏濒临死亡是土壤盐分增高、密实度加大,导致根系窒息所致,解决办法是改善土壤通气性,把树下密实的土壤改铺上通气砖。按照这个方案,没过多久,这棵明代永乐十八年种植、当时已500多岁的桧柏,又长出了翠绿的新枝。

  其他出现健康问题的古松柏,也大多生长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公园中,由于大量游人到访活动,造成地面土壤密结,透气性大大降低,抑制了树根的生长。园林科研人员在调查中揭开的北海团城上古树生长健壮的奥秘,也印证了树根需要通气的重要性。古人在团城植树时采取了巧妙措施——在地面铺设未粘合的上大下小的梯形青砖,使砖与砖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孔道(气室),从而保持土壤结构不被破坏,达到通气的目的。

1985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3版。

  受其启发,园林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古树树根通气问题,如对中山、天坛、北海等公园的一些古树采用仿造梯形砖铺在地表或在树周围植草等方法,防止游人把表层土壤踏实;通过在树下埋树枝或施用腐熟有机肥料,增加下层土壤的通气性等。其中,由李锦龄提出的在古树下埋树枝的方法,作为一项复壮古树的先进技术向全国推广。像李锦龄这样奋斗在复壮古树一线的园林科研人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树大夫”。

1983年,门头沟戒台寺的千年油松,因树干虬曲弯绕、势若游龙,得名“卧龙松”。(摄影:胡敦志)

  1991年6月,北京市政府召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会,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濒危古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古树的抢救及养护工作,要求各区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也必须列出计划,限期解决。

1991年4月8日,《北京日报》1版。

  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自1991年至1993年底,全市共解除古树“桑拿浴”(树身被建筑物围困)638株,占被困古树的99.1%;大力治理整顿周围环境,使356株古树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在古树名木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养护复壮工作,使颐和园、天坛、十三陵、故宫、地坛等地的一批古树恢复生机,著名的“酸枣王”“枣树王”“拴马树”和五大名松等也得到了复壮处理。

  “一树一档”专家“会诊”保安康

  为及时养护古树,北京市园林局于1998年开始着手建立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对每一株古树所处的位置、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哪株树健康状况不佳,专家们就可查阅档案,进行“会诊”。到2001年,已有11000多株古树建立档案。

2002年,在西城区德胜门外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中,新康街的一株古国槐树被完好地保留在路中央。(摄影:庞铮铮)

      在香山公园的古树信息平台上,《北京日报》记者看到全部5900株古树均已被编号上网。当工作人员键入355100的查询请求时,屏幕上出现了相关信息:位置——知松园;树龄——100年至300年;养护记录——2000年4月,施复合肥进行复壮……

2001年4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公园里的古树,保护比较到位,但在公园外的古树,生长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2004年,北京市园林局通过卫星对生长在城八区公园之外的5922株古树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定位。这些古树的经纬度坐标纳入了北京市规划委的城市规划电子地图,以便在规划、审批建设项目前充分考虑到对古树的保护。

2004年3月12日,《北京日报》5版。

  有了科技赋能,北京的古树彻底焕发了生机,群众对于古树的认知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2013年植树节前夕,北京市首次设立了古树名木认养点,市民可以出资认养一株古树。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段新民,出资2000元认养了位于石景山区玉泉路的两株一级古树一年,这两株古树正是当年在修建北京地铁1号线时,周恩来总理保下的古银杏树。

  繁育幼苗传承古树优良基因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古树是最具生命力的历史遗产。2019年,这些“活”的历史书,终于翻开了新篇章。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古树“幼化”工程已繁育出幼苗4000余株,实际存活约2000株。

2021年,密云区苏家峪村一株580岁的古流苏树迎来盛花期,花满冠盖,如瀑似雪。(摄影:陈振海)

  这项工程始于2009年,园林科研人员陆续挑选出了100株古树名木,通过试管培养也就是“克隆”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树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永格介绍,她所在的技术团队到2019年时已尝试为20种、90余株古树繁育幼苗,绵延子嗣,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潭柘寺“帝王树”、密云“银杏王”、昌平“青檀王”、北海公园“白袍将军”等。作为古树优良基因的载体,这些幼苗将为今后绿化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无限可能。

2019年5月15日,《北京日报》6版。

  自2021年以来,北京持续打造了密云“九搂十八杈”古树名木主题公园、房山上方山古树保护小区、顺义牛栏山一中古树校园等多种类型的古树名木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今年10月,占北京市城区古树总量四分之一的香山公园首设翠微亭古树保护示范区,对67株古树实施了112项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6版。

  如今,古树生态景观已成为北京推进“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住这些历经沧桑、阅尽风云的参天古木,便是留住了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相信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未来它们仍将巍然矗立,把今天的故事继续“讲”给后人听。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12月28日,第14 版;作者:汪丹 ;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