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烽烟中捍卫“京师锁钥”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18

  密云古北口,长城重要关口和古镇,位于山海关与居庸关两座名关要隘中间的潮河峡口地带。蟠龙与卧虎两山东西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京东北门户、华北通往关外的重要通道,有“京师锁钥”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古北口地区发生的较大战役达130次之多,其中一些战役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也有一些战役鲜为人知。

  打响北京地区抗日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行动,其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原驻防沈阳的东北军独立第7旅,奉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撤至密云古北口一线驻防,后扩编为107师,并入东北军第67军,参加了古北口长城抗战。

  1933年长城抗战全面爆发,古北口随即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第一枪。古北口战役十分悲壮,从3月7日至5月23日,持续了两个多月,成为长城抗战中历时最长、兵力投入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中方伤亡九千余人,毙伤日军三千余人。长城抗战虽以中方失败而告终,但中国军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尊严,可歌可泣。5月25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与日军和谈,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国民政府代表熊斌和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22县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古北口也被日伪势力统治,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出兵中国东北,取得节节胜利,击溃了盘踞于此的日本关东军,并迅速南下推进到古北口以北的热河地区。8月15日,苏蒙联军(由苏联和蒙古军队组成,蒙军多苏军少,但指挥权归苏军)进攻古北口。经过交战,日军于9月13日投降,古北口获得了第一次解放。

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

  人民武装接受日军投降

  日军在古北口向中、苏军队投降,发生在古北口第一次解放时的1945年9月。

  1945年9月11日,在接管了密云墙子路和兴隆六道河子两个日军据点后,时任中共承兴密县委书记兼支队政委的李守善同志,接到上级命令去接管古北口。随后他作了全面的工作安排:一部分同志留下来做善后工作,一部分同志随他去古北口,并派郭占恒带领警卫班先行去古北口与苏蒙联军接头。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国民党政府抢先和苏蒙联军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区自治政府”。当苏蒙联军得知李守善一行才是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时,非常高兴,立刻接待了他们,并共同商讨了接受日军投降的具体工作,制定了受降方案。

  1945年9月13日这天,秋高气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苏蒙联军一起,在古北口日军军营操场(今古北口幼儿园附近)举行受降仪式。几百名苏蒙联军士兵围在广场四周,外围还有很多当地百姓。48名日军官兵被苏蒙联军从马棚里赶出来,站到广场上。李守善同志首先代表抗日政府讲话。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接受日本侵略军投降仪式,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奋战、流血牺牲换来的。苏蒙联军参战,为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让我们表示感谢!广场上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然后,苏军师长乌里涅夫代表苏蒙联军发表了讲话。讲话结束后,由日军在古北口的最高指挥官向中、苏军官行军礼,然后调转身去用日语对日军喊话,日军旗兵将旗子挥舞了几下,放在地上,日军把武器双手举过头顶。日军军官向中、苏军官递交了投降书和战刀。拍了几张照片后,苏军师长乌里涅夫举起手枪朝天连放数枪。李守善和乌里涅夫分别代表中苏政府在受降书上签字,受降仪式结束。

  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

  古北口百姓奔走相告,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虽然这个受降仪式相对有些简单,但意义非常重大,结束了日本侵略者对古北口地区长达12年之久的统治,古北口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处人民武装接受日军投降的纪念地。

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纪念碑

  “古北口保卫战”和第二次解放

  1945年11月,苏蒙联军按照波茨坦公告规定撤出古北口。冀东第十四军分区第十六团、第五十五团驻防古北口,其余部队分驻于古北口周边的高岭、石匣、兵马营一带。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定停战协议,最迟至1946年1月13日午夜前,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但是古北口作为连接华北、东北、内蒙古的交通要道,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国民党自然不肯轻易放弃。停战之前的1月9日,国民党九十二军的两个师、十六军的一个师、原伪治安军一个师及驻密云的800名日军混合一处,沿平古铁路一线向古北口方向进攻。驻防于古北口的冀东十四军分区的十六团、五十五团及其他增援部队奋起还击。1月12日午夜,冀晋纵队第一旅自延庆永宁出发,急行军赶到古北口地区,立即接替十四军分区担起正面防御任务。

  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五昼夜的战斗,解放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此次战役称“古北口保卫战”,冀东第十四军分区部队以牺牲100余人的代价,毙俘国民党军1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反对内战、保卫和平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国民党军企图在停战协议生效前抢占古北口以及承德的计划被彻底粉碎。古北口保卫战胜利后,为了实现新的战略意图,解放军于1946年9月主动撤出,古北口转由国民党军驻防。

  1948年,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四师、第五师联合冀察晋独立第七师,对古北口形成了合围之势,切断了南北交通线,设立防线阻击敌军增援,随后发起对古北口的总攻。驻古北口的国民党十三军六十三师二团,在兴隆、怀柔、滦平三个县的还乡团以及古北口伙会支援下,凭着险要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堑壕,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战至第五日时,解放军突然接到上级新的任务,撤出战斗奔向新的战场。古北口离二次解放仅咫尺之遥。

  1948年11月初,在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向华北挺进。11月28日,驻守古北口的国民党军队无心战斗,弃城而逃。中国共产党随即在古北口建起民主政权,古北口第二次解放,从这一天起,古北口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12月14日,第15版;作者:郭冠荣;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