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老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3-12-04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前的都城城郭大多呈方形布局,但明嘉靖年间由于加筑外城,与内城一起形成了“凸”字形的北京城郭。城郭形状之所以一反常态,竟然与庚戌之变和国库空虚有着莫大的关系。
庚戌之变 畿辅遭劫
明嘉靖帝朱厚熜(cōng)以任性著称,他在位中后期迷信道教,多年不理朝政,明廷边防屯政逐渐废弛,守卫力量严重削弱。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伺机南侵,屡屡犯边。
自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瓦剌部势力衰弱,鞑靼部逐渐崛起。明廷对待北方游牧部落采取了禁止通贡互市的封锁政策。中原王朝可以离开北方游牧部落盛产的牛、马、羊,而北方游牧部落却离不开中原生产的铁、盐和粮食等物资。
嘉靖二十九年(1550),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多次派遣使臣向明廷要求通贡互市,却连续遭到拒绝。六月,俺答汗率兵大举南下。八月,俺答汗用声东击西之计,以数千骑兵佯攻古北口,自率主力偷袭古北口以西的黄榆沟,另派兵攻打蓟州(今河北迁西),对明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很快,古北口失守,蓟州被占,京师外围的明军望风披靡。
俺答军兵临城下,嘉靖帝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要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找到皇帝最信任的内阁首辅严嵩,讨教退敌之策。严嵩轻描淡写地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所以只能退敌,而不能失败。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丁汝夔明白了严嵩的意思,遂下令守城诸将不得轻举妄动。诸将便闭门不战,任由俺答军劫掠。于是,俺答军在京郊附近掳掠了8天。
后来,俺答汗将在通州俘获的明朝宦官杨增放了回来,让其给嘉靖帝带信说:“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这封信表明,俺答汗兵犯明廷意在通贡互市。在大兵围城的形势下,嘉靖帝只好同意俺答汗的要求。
因为事发当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拱卫京师 欲筑外城
俺答汗撤兵后,十月二日,荒于朝政的嘉靖帝举行朝会。大臣们闻之,激动不已。天刚蒙蒙亮,便纷纷入朝,直等到黄昏,嘉靖帝才出现在奉天殿(今太和殿)。
嘉靖帝一言不发,让人宣读谕旨:“不久前发生的俺答汗率军直抵京师一事,皆因朝臣不负责,再这么玩忽职守,必将按军法处置!”皇帝龙颜不悦,大臣们也败兴而归。
“庚戌之变”使加强京师城防提上了议事日程。城外关厢一带的商民日益增多,尤其是城南关厢,居民众多、货物屯集,急需一道坚固的城墙来拱卫。于是,严嵩上《请乞修筑南关围墙》一疏,请求修建南关外城。
十二月,嘉靖帝决定先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外城,预计总长5780丈,建楼5座,“即以关厢居民计之,每一家役一人,共可得万人,百日可就”。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兴工之前拆毁店铺民房甚多,加之不法官吏趁机敲诈勒索,民怨沸腾。鉴于京城才被骚扰,元气尚未恢复,财力困难,明廷认为宜应先选将练兵,再另择时筑城。翌年二月,嘉靖帝“诏停南关厢土城工”。
这工一停就是两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科给事中朱伯辰上奏:“臣经常去四郊查看,发现有土城旧址,差不多120余里,如果在此基础上修建外城的话,把缺损的补上、断掉的续上,岂不事半功倍?”嘉靖帝征询严嵩意见,严嵩表示:“如今建外城是所有人共同的意愿,建成之后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至此,嘉靖帝终于同意修建外城。
按照规划,京师外城总长计70余里,南北各筑约18里,东西各筑约17里,其中利用元大都旧土城城址22里,从城外取土夯筑城墙,重城四面,共计开城门11座。规划实施后,北京城将呈现“回”字形轮廓。
闰三月十九日,在严嵩的主持下,修筑外城工程正式开工。
财力不继 由“回”变“凸”
外城修建刚刚开始,嘉靖帝就觉得工程浩大,国库空虚,难以负担,遂令工部拿出个新的方案。几位大臣合议之后,上奏皇帝:“从建筑材料、地势等因素考虑,外城的修筑最好先完成南面,由南转东,然后北面、西面。”嘉靖帝准奏:“先筑南城,等南城筑完之后再量情酌定。”
7个月后,南城墙竣工。这时,朝廷财政难以为继,严嵩只得如实上报。嘉靖帝要求严嵩必须完成这项工程。严嵩左右为难,思来想去,还真想出了办法,遂上奏皇帝:“将已经修好的南城墙折向内城,与内城会合,将整个内城的南墙围住。待国库充盈,再继续修筑其他!”嘉靖帝准奏。
因此,当外城的东、西两道城墙修到与崇文、正阳、宣武三门一线时,便不再向北延筑,而是东墙折而向西、西墙折而向东,分别与内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相接。经此改动,北京城的平面图变成了“凸”字形。
于是,北京的外城就建成了这般模样:外城呈东西宽、南北窄的长方形,周长28里,一共开了5个正门和2个便门。城门的工程与城墙一同开工。嘉靖帝亲自为各门命名: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宁(今广安)和东、西便门。
外城工程消耗了多少财力呢? 据统计, 工程合用建筑原材料、军夫匠役、钱粮器具等折银60余万两,相当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国库收入的近 1/3。外城建好后,朝廷财力每况愈下,再也无力续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城门增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又增建箭楼。“凸”字形的北京城郭就这样定格了下来。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杨飏 绘)
北京老城“凸”字形的城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时至今日,“凸”字形轨迹与今天的二环路基本上重合。城墙虽然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依稀可见的轮廓,仍然记录下了那段令人深思的历史沧桑。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