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老城故事丨“救时宰相”与北京保卫战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22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以诗言志的《石灰吟》,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年少时写下的,寄托了他的人生追求。于谦的一生,忠烈千古,尤其是率军退瓦剌、保北京,居功至伟,被誉为“救时宰相”。

  痛陈利弊 谏阻亲征

  于谦,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生,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受到赏识,后曾任河南、山西巡抚。明英宗时,他因不向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后经河南、山西两省官民及两地藩王力请,才得以复任。

于谦画像(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中)》第1131页)

  明正统年间,北方瓦剌部势力逐渐强大,脱脱不花虽为可汗,但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手里。正统十四年(1449)初,也先与明廷的交易未能满足瓦剌部的需求。七月,也先起兵犯关。明廷接到消息,紧急商议对策。侍奉明英宗多年的王振怂恿英宗亲征:“陛下您若亲自出塞巡视,定能吓退也先!更是彰显我朝以武治国传统的好机会!”但皇帝亲征的建议遭到群臣激烈反对:“陛下乃一朝天子,岂可出征打仗?”兵部侍郎于谦更是措辞激烈:“眼下瓦剌军情况不明,需要进一步打探。我军也没有做好切实准备。况且,皇帝离京事关国家安危,实在不宜轻率亲征!”

  但是明英宗轻信王振的话,根本听不进于谦等人的劝谏。他向大臣们说:“朕明白,众卿之言皆是忠君爱国的意思,但虏寇逆天悖恩,犯边杀掠军民,朕不得已才要亲率大军剿之。”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中旬,明英宗让弟弟朱祁钰监国,他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半个月后,明军进入大同以北,此时前线传来败讯,只得原路撤回。在王振的提议下,明军退至怀来县(今河北张家口)西侧的土木堡,预先埋伏好的瓦剌军突然四面杀出,并高喊:“解了甲,扔下刀枪的不杀!”

  明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早已失去斗志。瓦剌军的箭矢如雨般射向解甲下马的明军,明军死伤无数。随明英宗出征的数百位大小官员死于混战,其中包括兵部尚书邝埜(yě)。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与亲兵突围不成,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临危受命 固守京师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八月十八日,朱祁钰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翰林院侍讲徐珵(chéng)贪生怕死,早在明英宗出征前,就将家室送回苏州老家。他在朝堂上建议:“京师所剩不过疲惫之兵、羸弱之马,倘若也先乘胜杀来,如何抵挡?臣夜观天象,查考历数,天命已去,只有迁都南京方可躲过此劫!”此话一出,立刻得到不少大臣的附和。

  于谦针对徐珵等人的“逃跑方案”厉声斥责:“提议南迁之人应当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京师一动则大势已去。为今之计,只有速召天下勤王之兵,誓死坚守京城!”孙太后支持于谦等人主战,朱祁钰最终采纳了于谦的建议。

  八月二十一日,于谦受命于危难之时,升任兵部尚书。他以社稷为重,联名数位官员上疏:“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安定人心。”九月六日,朱祁钰即位,遥尊被软禁在漠北的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次年(1450)为景泰元年。至此,明朝因皇帝被俘而造成的权力真空,得以迅速填补。

  于谦深知瓦剌进攻北京是早晚的事。他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思考怎样提高京师的防御能力。可是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明廷所有的老本都赔得干干净净,留在京城的都是羸弱之师。因此,眼下最重要的是充实军力。于是,于谦下令征调10万兵马勤王:“各军接到命令即刻出发,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格杀勿论!”他还破格选拔镇守将领,打破升迁程序,量才录用。

  除征调军队外,守城还需要粮草。京城的粮仓在通州,大批量地运输粮食费时费力,如果运输过程中也先部队赶到,粮食就有被抢去的风险。于是,于谦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所有受召军队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至京城。

  军队和粮食的问题解决后,于谦重点加强居庸关和紫荆关的防守力量,扩大和巩固北京的防御圈,为保卫北京赢得了战略主动。

  全力以赴 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一日,也先率领所有精锐,以“送皇帝还朝”为名,采取“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长驱直入、进逼北京”的方略,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十一日,也先军直抵京城,围攻九门。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众志成城,严阵以待。

  于谦虽是文官出身,但对兵法颇有研究。战前,他动员道:“也先大军前来,气焰十分嚣张。如果我军坚守不出,只会助长他的气焰。我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于是,诸将率兵列阵九门之外,随后关闭城门,以示背城一战的决心。

  于谦登上德胜门,披挂上阵,激励三军:“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随后,在于谦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与瓦剌军的决战即将在北京城下打响。

  此战只可胜,不可败。于谦向众人说:“土木堡之战,数十万大军毁敌之手,上皇被俘,如今瓦剌军兵临城下,我等必全力以赴!此战若败,大明必重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无颜见天下父老!”于谦慷慨赴死的决心,极大地提振了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一战的士气。

  十二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挟持明英宗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等高级将领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俘获明军主将,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也先的阴谋,当夜以两路明军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军威大振。

  第二天,瓦剌军进攻德胜门。于谦派主管火器的神机营埋伏在城门外的居民空舍之中,派少数骑兵佯败诱敌。也先以万骑紧追不舍,神机营伏兵骤起,火力全开,瓦剌军进攻德胜门失败。十四日,于谦又派兵前往城南,再次击退瓦剌大军。

  也先对北京各门的进攻屡遭失败,又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便于十五日夜挟持明英宗撤退。位于关外的脱脱不花,听闻也先战败,单独遣使来朝。明廷为离间他与也先的关系,宴请使者,并赐予财帛。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以也先败退,脱脱不花来朝议和而宣告结束,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明史》赞扬于谦道:“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后人为纪念这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把他的故宅(今北京东长安街南侧西裱褙胡同23号院)修建为“于忠肃公祠”,悬匾“热血千秋”,内供其塑像。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