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老城故事丨蒯祥重建三大殿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7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南京博物院有件镇馆之宝,那就是明代的《明宫城图》。图中除绘有北京皇宫建筑群的全貌外,右下方还绘有一位身穿红色官服、头戴黑色官帽的人。这个人就是重建紫禁城三大殿的主角蒯[kuǎi]祥,又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雷火无情焚毁三大殿

  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1419)建成,城内建筑严格按照“前朝后寝”的规制来布置,分为外朝和内廷前后两部分。外朝中路上分布着三座最主要的建筑——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统称三大殿,是朝廷举行重大典礼仪式的地方,其中奉天殿又称“金銮宝殿”。

  永乐十九年(1420)正月初一,皇帝在新建成的宫殿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来参加典礼的各级文武官员、四方来使,都被宫殿的壮丽景象、宏伟气势所震撼,君臣上下“莫不欢欣踊跃”,纷纷赋诗歌颂盛事。

  没承想,新皇宫落成不久就遭遇了火灾。这年四月初八的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笼罩了大明王朝的京城,一道道闪电划破天际,整个天空似乎都要塌下来。震耳欲聋的雷声中,一道闪电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奉天殿的屋顶。大火顷刻间燃起,那些花费巨大代价从深山中采回的楠木,瞬间成为巨大的火柱。大殿顶上的明黄色琉璃瓦也在烈火中不停地坍塌,发出“噼噼啪啪”的破碎之声。借着风势,大火迅速蔓延开来,作为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相继起火。尽管极力抢救,大火依然持续到第二天午后才熄灭。三大殿被焚烧殆尽,只留下“工”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以及一片焦黑的瓦砾。

  举大明王朝全国之力,筹备11年,建设3年的紫禁城三大殿,仅仅投入使用还不满百日,就被天上降下的雷电所摧毁,这让匆匆赶来的明成祖朱棣痛心疾首,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恐惧和担忧:难道迁都北京违背了天意?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年闰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又遭火灾。此时距离迁都北京仅一年多时间,原本朝中对迁都就有不同意见,这两场火灾正好成为反对迁都者的口实。一时间反对派与支持派之间掀起了一场“大辩论”,而且一拖多年,重建三大殿之事被搁置了下来。当时明成祖只能在奉天门上朝办公。后来,由于明仁宗在位时间太短,而且改北京为“行在”,所以根本不想重修三大殿。宣德一朝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重建宫殿。所以这两朝,既无正殿,也无正寝。直到明英宗即位,大明王朝经过10年的太平岁月,才终于做好了完成北京城营建工程的准备。首先开工的是修整北京城垣的工程,其次是重建三大殿。

  技艺超群人称“蒯鲁班”

  蒯祥是江苏苏州吴县香山人,生于明洪武年间。《双槐岁钞》中记载:“蒯祥者,苏州人。永乐中,父福能主大营缮,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蒯祥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到南京做活儿。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作为全天下手艺最好、技术最高的木匠,蒯福能应召来到北京,参与营建宫殿以及有司官衙。蒯祥也跟随父亲来到北京。

  蒯祥到北京后初为营缮匠,由于技艺超群、勤劳肯干,被提拔为营缮所丞,后又升至营缮所正、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成为一个正三品的高级官员,并且享受从一品俸禄,创下了历代木工待遇的最高纪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蒯祥青云直上,自然有人看不惯。民间就有“蒯鲁班三斗陈侍郎”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位姓陈的工部侍郎,平时就和蒯祥不对付。相传在重建故宫的三大殿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根巨木,皇帝下令把它用作大殿门槛。施工时,有个木匠不慎将木头锯短了一尺,这可是个杀身之祸。陈侍郎知道了立马偷偷上奏皇帝,说奉天殿的门槛装好了,让皇帝第二天来视察。皇帝要来视察工程进度,临时换木料根本来不及,一旦影响工期,工作失误的木匠要被砍头,而主持工程的蒯祥也难逃罪责。陈侍郎等着看蒯祥的笑话。蒯祥得知后并未慌张,他叫人将门槛再锯掉一段,然后在门槛的两端各雕刻了一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并用活络榫头将其装上,这就是被后世所称道的“金刚腿”。第二天,皇帝见到这个新奇的设计后十分高兴,对蒯祥大加赞赏。

  等到午门修好后,陈侍郎又找到破绽参了蒯祥一本。原来是午门建得太矮,有些赐紫禁城骑马的亲王大臣走到午门不下马就没法进去。皇帝听说后命令蒯祥将已建好的午门抬高3尺。这个问题也没有难倒蒯祥。他在建午门的时候,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在午门下边用泥土垫起来三尺。现在午门需要增高,把浮土挖走就成。陈侍郎两次算计都落空,心中憋着火,决定再找机会陷害蒯祥。

  没过多久,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落成。陈侍郎又向皇帝告状,说三海建筑上的雕梁画栋都不是蒯祥所画,而是据他人之功为己有,不信可以让他当众献艺。结果蒯祥当着皇帝和众大臣、工匠的面,双手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画双龙。画好以后,双龙如一,丝毫不差。蒯祥凭着超人的技艺,再次躲过了一劫。

  三大殿再生富丽堂皇

  重建三殿两宫的工程开始于明正统五年(1440)三月初六,整个营建工程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工,不仅是因为有可靠的“活图纸”阮安,有善于组织调配劳力的工部尚书吴中,更是因为有精于工艺、号称“当世鲁班”的蒯祥。

  蒯祥精于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他都会先把想法画成图纸呈报,并详细计算,以保证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都与设计图分毫不差。他在用料、施工等方面精心筹划,营造的榫卯骨架都接合得十分精准、牢固。在三大殿建设中,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为人“恭谨详实”,常常亲自到工地上现场指挥工匠们干活。他不因为自己技术高超、身份显赫傲视其他工匠,而是耐心地指导他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无论技艺和人品,都十分为人称道。

  正统六年(1441),雄伟壮观、焕然一新的三大殿终于重新耸立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此后,三大殿又经历了几次重建,清朝建都后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大殿是清康熙年间重修的,而蒯祥修建的三大殿只能从《明宫城图》中窥见一斑。但可以推测的是,蒯祥曾经参与过三大殿的初建,他重建的三大殿应该最接近最初的样貌。据文献记载,三大殿宽阔而雄厚,其中奉天殿面阔9间、进深5间,正好契合中式建筑布局中“九五至尊”的最高等级,大殿由72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支撑,地板由坚如钢铁、润如墨玉的金砖铺成,“地板瓷砖的接头丝毫不显偏斜弯曲,致使人们以为它是用笔画出来的”。

故宫三大殿(来源:《北京志·故宫志》前插)

  蒯祥逝于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享年84岁。《明宪宗实录》评价他,“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预”。蒯祥为人恭谨正直,“虽处贵位,俭朴不改。常出入未尝乘肩舆”。而他留下的三大殿等建筑,却成了中华瑰宝、民族之光。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