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北京老城故事丨徐达改建北平城墙藏玄机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3-08-18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元末,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后,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25万大军北上,一路攻城略地,直抵大都。元顺帝闻听哪敢反抗,带着家眷、大臣,仓皇从健德门北逃。徐达得胜进城后,奉诏改大都为北平,并着手对其进行改造,由此拉开了改建北城墙的大幕。

  率军北伐攻占大都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二,徐达率领的大军抵达大都城齐化门下,守城的元军清晰可见。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将士们握住兵器的手,都不由得微微颤抖,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战场上鸦雀无声,只有大风吹过时旌旗飘展而发出的“沙沙”声。人人都知道,这是大战前的最后安宁。突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徐达拔出佩剑,朗声说道:“众将士听令!将护城河用土填满,登上城墙,向大都城发起总攻!”高亢的声音,让将士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个个如下山猛虎般向大都城冲去。

  留守的元军见此场面,斗志全无,纷纷弃城而逃。徐达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击破元军的防线,攻入大都城内。

  一名手下前来报告:“将军!抓住元怀王帖木儿不花、元太尉庆童,如何处置?”

  徐达问:“两人是否投降?”

  手下答:“宁死不降。”

  徐达听后,沉思了一下说:“斩!”他看了看身边的将士,继续说道:“指挥张胜听令!你率领一千士兵封锁元宫,严加防范。任何人不得侵犯宫人和妃子,不得在城内随意杀害百姓、抢劫财物。如有违令不遵者,军法处置!”

  众将士得令而去。

  南移城墙御敌固防

  此时,徐达看到的大都城已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防御功能尽失,实施改造迫在眉睫。可如何改造,他还在暗暗思量。当徐达来到城市的北部,看到更显残破,且人烟稀少的景象,答案已了然于心:干脆将城池北部的城墙南移,缩小城市规模。于是,他立即着手南移北城墙,这为后来城市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徐达命令指挥使华云龙具体负责北平城修建事宜。他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5里,重新构建北平城新的北城墙,即今北二环路一线,从此把北京内城的北部轮廓确定下来。

  徐达将新城墙的两座城门分别命名为安定门和德胜门。安定门寓意“长治久安”,德胜门寓意“旗开得胜”。同时,他废掉了大都城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光熙门、肃清门。修建后的北平城,城门由元大都的11个变为9个。对此,《明太祖实录》《寰宇通志》《天府广记》均有记载。

  为什么将北城墙南缩?徐达自然有他的考虑。当时明军虽已攻克大都城,但元军虽败未亡,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明军必须时刻提高警惕,保卫城市。外面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朱元璋下令立刻要分重兵去攻打元军仍在盘踞的大同等地,能够守卫北平城的将士更显得有限。加之前朝城池过大,北部又空旷少人,缩减城池可以集中兵力,加强北平城的防御力量。

  其实,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并没有被拆掉。新筑的北城墙,几乎把元大都城一分为二,只把北部空旷的部分割出。这样一来,北平城北部相当于有两条防线,有些像后来瓮城所起的作用。

  除了军事作用,徐达还另有打算。明军虽然攻克元朝的首都,也还要遵从古代都城的礼制。当时明朝的首都定在南京,元大都城被降为北平城,不再是全国的皇权统治中心。只有缩小城池,彻底破坏元朝的王气,才能使其无法再与南京抗争,明朝方能早日一统天下。

  仓促营建留下佐证

  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十日,徐达奉朱元璋的旨意,前往大同攻打元军残部。临行前他召见北平城留守的将领,对他们说:“现在元军北逃,战事没有结束,我奉旨即将前往大同攻打扩廓帖木儿。”他环视了一下四周,继续说:“华云龙听令!你要迅速修好北城墙,做好北平城的防御。”

  徐达在北平城停留不到20天,可见外围战事的紧张。而他要求新筑的北城墙,主要承担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建造速度虽快,但整个工程还是显得有些仓促。为什么这样说?后来的考古发掘为人们揭晓了答案。

  20世纪70年代,在拆除北城墙西端斜角时,考古工作者在西直门后英房胡同一带发现了多座元代民居遗址。这些遗址在当时都没来得及彻底平毁,整座屋子就被挑去屋顶,填入夯土埋在城墙之中。例如福寿兴元观遗址的夹杆石,以及殿前的“圣旨白话碑”都完好地保留在城墙里。而出土的大量元青花瓷器、漆器和琉璃器等,说明居民当时离开时十分仓促。

  还有一个明显的佐证,就是北城墙的西端是一个斜角,而不是直的。虽有人后世附会五行之说,认为西北方属于乾位,有天门之称,而西端城墙的斜角正好应“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天象,属于“开天门”。但现在看来,这是受积水潭河道影响而形成的折弯,并非刻意规划。

  不可否认的是,仓促而成的北城墙仍比元大都的城墙高大宽阔。城墙的修建除了横向和纵向放置方格形木料外,上下方格也加置立柱,筑城水平较前朝有了进一步提高。

  十几年后,徐达再次来到北平,登临北城墙向南望去,只见一片雄伟壮丽的宫殿映入眼帘,更远处耸立的白塔时隐时现,一股自豪感不免油然而生。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曾亲手参与建设的北平城,几十年后会承上启下,成为明朝的都城,而且更加令世人瞩目。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