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老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3-07-12
编者按: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梳理北京老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写了《北京老城故事》一书。即日起,人文之光网摘选部分文章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徜徉在北京滨河公园金中都遗址,一座“北京建都纪念阙”立刻映入眼帘。思绪穿越到1153年4月21日,遥想海陵王完颜亮端坐金中都大安殿,诏告天下:“大金自本日起迁都燕京。”自那一刻起,翻开了定都北京的崭新一页。
承继祖训 动议迁都
天会元年(1123)五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履行宋金盟约,向北宋移交燕地七州。众将闻知,风波骤起,异常激愤。为安抚众将爱国惜土之情,阿骨打对大家言道:“荡平辽朝残余势力,是我大金当下之要务。倘若我等纠缠于一城一池得失,势必坏我统一大事。至于燕地七州,待天下大定,择机夺回就是了。”他的一番话,让众将尽皆释怀,异议顿消。
于是,阿骨打率军离开燕京,班师回朝。同年八月,他抵达浑河北(今辽宁)行宫后,不幸染病,带着宏志未竟的遗憾,驾鹤西去。次月,阿骨打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继承兄长的遗志,继续征辽。辽保大五年(1125)二月,辽天祚帝被俘获,辽朝灭亡。
金军短暂休整后,剑指北宋。金天会三年(1125)十二月,金军兵分东、西两路直逼燕京和太原。东路军完颜宗望统率6万大军,连克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州),大败宋军于通州白河一带,乘胜攻占燕京城。短短两年,金太祖的战略构想便成为现实。
这时的金都会宁偏居东北一隅,远离统治疆土,金太宗深感政令不畅,遂萌生迁都念头。他曾多次与众臣廷议迁都,但均因宗室贵族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金太宗明白,这事急不得,只能从长计议,循序渐进。不久,他下令将中书省、枢密院迁往燕京,起用以刘彦宗为首的汉人和以耶律怀义为首的契丹人参与治理,实现燕京地区“治官政、庀(pǐ)民事、务农积谷,内供京师,外给转饷”的良好局面。
天会十一年(1133)起,金太宗强令本族“棋布星列,散居四方”的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金朝部族的耕战单位。金太祖年间始规定3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分批次南迁燕京地区,“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迁入后,以“插花”的形式散居在汉民之中,平日“计其户给予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粮”,战时应召出征。唯独皇帝宗族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因阻力过大,暂缓南迁,依然滞留会宁。
金太宗病逝后,阿骨打的嫡长孙金熙宗完颜亶(dǎn)继位。金熙宗承继先皇遗愿,加快部民南迁燕京步伐,继续延揽仁人志士,推进燕京地区农业生产和贸易恢复发展,继续为日后迁都“铺渠引水”。
天眷三年(1140)四月,金熙宗由会宁出发南巡,九月初七,抵达燕京。他身着华丽威严的礼服和冠帽,乘坐高大气派的金辂(lù),由仪仗乐队前导,威严入城。
金熙宗入驻修葺一新的辽南京故城德胜殿,为其恢宏气魄所折服,转身对近臣言道:“朕在会宁的皇城和这里相比,天渊之别。”他在这里驻跸10个月之久,体验到莅政燕京朝政通畅、高效便捷的好处,心里暗想:“日后,一定要实现先皇夙愿,将都城迁至燕京。”可惜的是,金熙宗生前却未能如愿。
海陵王完颜亮凭其父宗幹和其叔父宗弼的荫护和提携,平步青云,升任平章政事(宰相),于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发动政变袭杀堂兄金熙宗,夺取帝位,史称海陵王。
海陵王登基后,朝堂内外暗流涌动,让他寝食难安。一日,内侍梁汉臣建言:“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陛下宜修燕京,时复巡幸。”海陵王听罢,深以为然。
富丽堂皇 大功告成
金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颁诏征询迁都之策。朝官和士人建言,上京会宁偏居一隅,治下臣民因路途遥远而疏于管制。若能迁居燕山,以燕京为都,政令四通,大金江山必能永固。
海陵王采纳众臣建议后,雷厉风行,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同时,诏令尚书右丞相张浩与燕京留守刘筈(kuǒ),仿照汴京宋朝皇宫的规制设计营建燕都。
张浩等人奉旨从各州县征调民夫工匠80余万、士兵40万,开启营建工程。营建宫殿所需的木材多采自真定府谭园,上等黏性土料多取自涿州。一时间,方圆30多里的燕京城内聚集百万役夫,运送物料、砌墙建殿、内外装饰等,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建设场景颇为壮观。
天德五年(1153)三月,壮美恢宏的燕京城历时3年终于完工。扩建后的燕京城足足是辽南京城的3倍,城墙以老城为基础,向东、西、南3个方向扩建,气势磅礴的夯土城墙长约37里,宛若一条巨龙守护着燕京城。
燕京图(选自《事林广记》)
燕京城竣工后,海陵王在张浩等大臣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观瞻自己即将入主的宫城。宫城周长约9里30步,总体呈长方形,坐落于燕京城的中心偏北位置。宫城四方各开一门,分别是宣华门、宣阳门、玉华门和拱辰门。其中宣阳门和拱辰门南北呼应,宣华门和玉华门东西相对。四座城门造型伟岸,尽显皇家气派。海陵王迈步跨入宣阳门,眼前是一条笔直的驰道,五匹战马并行道上也不显拥挤。两旁是用采自房山的大块条石铺设的排水沟,水沟两旁杨柳迎风摇曳,仿佛在欢迎他的到来。耸立驰道左右的武楼和文楼,精巧别致,引人注目。
海陵王一众往北走,只见驰道延伸成了千步廊,东西两廊各有200余间小厅,各分三节,每节各设有一门,其中东廊三门分别通往繁华的街市、球场和太庙。千步廊的尽头,分别向东向西折转,各有100多间小厅。千步廊脊,覆以碧绿琉璃瓦。身在其中,宛若神府仙境。
千步廊的正北尽头便是端门。端门上筑有城楼,有十一楹。距离端门东西一里处,各有一门,便是左掖门和右掖门。
海陵王一众登上端门城楼,扶着汉白玉栏杆,向北眺望,只见不远处有一座规模略小的应天门。顺着应天门延伸的东西向城墙拐角处,各有一座三重碧绿屋檐角楼,极为工巧。应天门内,有一堵高大厚实的围墙挡住视线,却见围墙的尽头设有左翔龙门和右翔龙门。张浩适时禀奏:“再往前便是君臣议政的朝堂重地。”
海陵王信步来到右翔龙门,推门而入,一座规模宏大的“工”字形宫殿——大安殿赫然在目,前殿和后殿由中廊连通。过了大安殿,穿过宣明门、仁政门,便是仁政殿。这座宫殿形制与大安殿相仿,但规模略小,东西两旁各有朵殿,朵殿上面各建有一处高阁,这里便是处理日常朝政的地方。
一个多时辰的巡游,随行官员额头微微见汗,而海陵王却兴致不减。张浩不敢怠惰,继续介绍道:“沿宫城东路左掖门而入,正北是敷德门,门内便是太子东宫。过了东宫,正北面南并列三门,中间为集英门,门内是皇太后的寿康宫;西边是会通门,直通皇帝寝宫——昭明宫,属于禁地;东边是集禧门,外通尚书省。若由宫城右掖门而入,便是皇家林苑。”
这样一座皇家宫城,规模上超过北宋汴京皇城。恢宏壮美的宫廷楼阁,巧夺天工的精巧设计,堪称天下第一。
定鼎燕京 建都肇始
金天德五年(1153)四月,海陵王诏告天下:大金都城正式由会宁迁往燕京(初名圣都,不久改称中都),改元贞元。
海陵王的迁都举措,遭到长期生活在上京的皇族宗亲的抵制,这让他头疼不已。很长一段时间内,响应海陵王的倡导南迁中都的皇族宗亲寥寥无几,迁都计划一度陷入僵局。经过反复酝酿、权衡,海陵王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派出军队拆毁上京所有宫殿、房屋,同时将先祖皇帝陵茔迁葬中都西南郊良乡(今房山)一带。这些皇族宗亲被强令迁往中都,入住朝廷按照官衔级别为他们建造的府邸。时间一长,他们倒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觉得中都“地广土坚,人物蕃息,四通八达”,比上京更好些。直至这一刻,海陵王宏伟的迁都计划才算真正实现。
之后,海陵王又派张浩在宫城西侧建造皇家林苑。张浩从莲花池修暗渠,引水洗马沟,在宫城外低洼地带聚水成湖,营建同乐园。园内水、亭、阁相映成趣,形成了风景独特的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等胜景。史载,海陵王常与嫔妃游乐于此。以后的历代大金皇帝,也频频光顾这里,举办各种盛大活动。金泰和五年(1205),金章宗曾在此处鱼藻殿宴请四品以上的官员,共赏盛大的“射柳”(射柳是古时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射手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箭头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活动。
海陵王迁都燕京,是北京建都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作为都城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恢宏的金中都却开启了北京作为都城的新纪元。
(来源:《北京老城故事》,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