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郭守敬与通惠河

来源:《北京历史故事(一)》  发布时间:2021-06-16

  郭守敬是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初的著名科学家。其祖父精通天文学、数学与水利学,自幼他就受到祖父的熏陶;青年时又受业于刘秉忠、张文谦等名士,从而成为通晓天文、水利方面的专家学者:经张文谦引荐,他曾入官向元帝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深得忽必烈赞许,即被委以工部辖下的官职(从提举诸河渠、都水少监,一直官至都水监),并兼工部郎中。

  郭守敬对元大都做出了两大彪炳史册的贡献,一是主持大都天文台,二是规划并主持修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修渠 赵盼/图

  刘秉忠在规划大都城时就考虑到了水源问题。他看中的新水源是名叫“海子”的大湖(即今积水潭),并将“海子”划入大都城内。郭守敬曾陪同刘秉忠勘察过这里,他望着这一大片水域不禁赞道:“好一个‘海子’,确如沧海般浩渺,此地完全可建成皇家码头呵!”刘秉忠会心一笑,说:“我朝平定江南之后,江南的大批物资急需北运,主要只能依靠贯穿南北的古时的大运河,北到通州后转走陆路,转运到大都。路途遥远不说,但凡遇上阴雨,道路泥泞不堪,人们叫苦不迭。皇上也正为这事发愁呢。你对此可有妙招?”郭守敬听了,意识到修建一条连接大都和通州的运河势在必行。

  郭守敬是个事必躬亲的实干家。他带了大批属下,骑马至通州查看大运河终点的码头,勘察了原来金朝的一些运粮河道,以及已开凿的会通河,又北到昌平四处寻找水源。他发现昌平白浮村有一处“神山泉”,水源充沛。他还深入西山,发现了西北方诸泉,心中有了数。

  于是,郭守敬拟了一个“从通州到大都之漕运条陈”,上殿面奏元帝。这条拟新开凿的内陆运河,水源取自大都北面和西北面的神山泉、双塔河、榆河、一亩泉以及玉泉等多处。运河的河道始于昌平的白浮村。河道并非直向东南的大都而来,而是先向西,各处引水,然后经瓮山湖泊(今昆明湖)入城,注入“海子”,使“海子”常年保持充足的水量,并在此处兴建漕运码头。与此同时,从大都向东开凿河道,东到通州,经张家湾码头东入白河(即大运河北端名)。这样就可使得南来的大批粮食物资经过漕运直接到达大都城“海子”码头了。没等郭守敬说完,元帝忽必烈已经眉开眼笑,拍案叫绝。

  过了一会儿,元帝忽然想到,这条新凿运河全程太长了(合今天的164公里),东西地势不平,多处水平落差太大,便急问郭守敬:“爱卿怎么样才能做到漕运船只的顺利通航呢?”郭守敬马上回奏,说他发明的是“剥船梯航过闸法”,可以用“建水闸”办法,依地势而逐次调节水位高低,使剥船顺利通航;并详细奏明,一共需建水闸11处,共20座。元帝赞道:“爱卿真是神人呵!”

  这项重大水利工程就由郭守敬主持修建,一批能工巧匠具体负责建造施工。自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起,两年即全部完工。通航时,元帝率百官到运河观看,见运粮剥船按水闸调节水位,或在闸间抬高,或在闸间下降,顺利通航,直至大都“海子”码头。元帝见眼前“舳舻蔽水”,百姓围观,燃放鞭炮庆贺,“龙心大悦”,就取惠及国计民生之意,将这条运河赐名“通惠河”。

  今天的什刹海地区,还幸存这条运河终点——“海子”的码头遗迹。

      (来源:《北京历史故事(一)》;作者:刘  屏、陶  然;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