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砖塔胡同的周边过往

来源:“首图北京记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04-02

砖塔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然而,胡同之称虽然始于大都,但当时却只出现了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指。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可以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之根。砖塔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痕迹。

  底蕴深厚的周围胡同

  砖塔胡同的东口是西四南大街,西口是太平桥大街。太平桥大街在元代是金水河,玉泉山的水从这里流淌至今天的甘石桥向东折去,流入大内。住在附近的居民是不可以在这条河里洗手的。到了明代,这条河不再是御河,而做为明渠,与护城河相通。民国以后,它被改造为暗渠,其上筑路,即今天的太平桥大街。

砖塔胡同

  与砖塔胡同首尾一致,并且平行的胡同,南侧是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辟才胡同,北侧是羊肉胡同。再北,是阜成门内大街。

  辟才胡同。明代称大石佛寺。《日下旧闻考》 记载,这里的和尚在寺里掘出一座弥勒佛的石像,从而以“大石佛”作为寺的名称,又转而作为胡同之称。

  大石佛寺,在元代是一座著名的寺庙。根据《元史》记载,这里是供奉太祖、太宗、睿宗御容的地方,在那里设有他们的影堂。太祖即铁木真,著名的成吉思汗。太宗即窝阔台,是铁木真的第三个儿子。睿宗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父亲,并没有做过皇帝,忽必烈即位以后追封的。本来这三位皇帝的御容,供奉在翰林院里,“春秋致祭" ,后来因为那里地方狭窄,有人建议在大石佛寺建影堂,把他们的御容迁移过来。但有人反对,理由是:“此世祖定制”。这事便拖延下来,一直拖到元统元年(1333年),武宗在位的时候。武宗也就是顺帝,元代的最后一位皇帝。三十七年以后,元朝便覆灭了。

  根据《张生煮海》的描述,张生借寓在一座寺庙里。借寓之前,张生与行者有一段对白。张生问:“此寺有名么? ”行者答道:“焉得无名?山无名,迷杀人;寺无名,俗杀人。此乃石佛寺也。”

  清以后大石佛寺还在,只是规模缩小了。《天咫偶闻》 说:“门榜曰大石佛寺。元刹也。石佛尚在,高逾尺,传为弥勒像,殊不类,乃一人坐而欹首作假寐状。疑本非佛像,缁流附会为之耳。元代供列朝御容于此,其巨可知。今则小殿两层,地殊逼仄,不知何时所改。”

  大石佛寺在辟才胡同路北,南篦子与南榆钱胡同之间,山门台阶高出马路1米,大殿与其他房屋改为民居。近年来由于马路被拓宽,已不存。

  丰盛胡同。明代称丰城胡同,胡同宽阔笔直,多大宅。

  兵马司胡同。明代称西城兵马司,因负责西城治安的兵马司在这条胡同里,故称。兵马司胡同与砖塔胡同之间还有几条南北与东西交错的小巷。东西走向的主要胡同是大院胡同,其西端是三道栅栏,明代统称西院勾栏胡同。

  羊肉胡同。在砖塔胡同的北侧。这条胡同在明代就已出现,至今没有变化。大都时代,在今天的阜成门内大街至西四一带分布着马市、羊市、牛市、驴骡市和骆驼市,统称羊角市。

  这些是远的历史,近的,在现代史上有四位著名人物与这些胡同有关。

  与这些胡同有关的著名人物

  1923年8月2日,鲁迅与周作人发生齟龉后从八道湾迁居到砖塔胡同61号(今82号)。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十个月,创作了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以及《中国小说史略》。61号是一座三合院,有北房与东西厢房,与八道湾宽阔的宅子相距甚远,院落狭窄,屋宇低矮。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张恨水也居住在砖塔胡同。1946年2月,张恨水从南京飞抵北平,筹备《新民晚报》,买下了一所有30多间房子的大宅,正门在北沟沿,后门在砖塔胡同西口。1949年5月,张恨水因患脑溢血不能写作,失掉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卖掉北沟沿的大宅,迁到砖塔胡同43号(今83号)的一所小院中,直至病故。两位影响深远的小说家住在一条胡同里,这在北京也是唯一的孤例。

南四眼井胡同10号

  1937年2月,刘少奇随北方局的同志从天津转移到北京,住在砖塔胡同南侧的南四眼井胡同10号(今2号),指导革命工作。在这里,刘少奇撰写了《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不久,迁到鲍家街。

  1946年,郭沫若一度居住在大院胡同9号。在清代,9号是罗贝勒府。

  (来源:“首图北京记忆”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彬;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