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虎:探索环境科学,敢为勇士(下)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2-09-27

叶文虎先生讲座

  深入实践造福贫困地区

  叶文虎不但不间断地探索环保理论,更重要的是把手中的知识不断地化作实际财富,造福人民。

  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关注着各个地区的环境文明情况。他经常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责任感是有思想深度的情,对人要有情,对自然要有情,对国家、民族要有情;使命感是舍我者其谁,是要毕生追求。”

  1988年,叶文虎参加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组成的中央科技扶贫专家组到黔西北山区考察。

  汽车在险要的盘山路上行驶,他发现山坡上没有树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棵一棵的老玉米,稀稀拉拉地种在才有石头般大的一点土里。当地人讲“种一坡,收一箩”。可巧汽车抛锚了,趁修车的空儿他下车向有人家的地方走去。在一间泥土房前,他遇到一位怀抱娃娃的布依族妇女。看上去那位妇女也就20多岁的样子,身边围着好几个孩子。叶文虎和她打招呼,关切地问她有几个孩子,随行的民政局干部用当地话做了翻译;但那位妇女没有答话,只是用手依次拍了几个孩子的头。民政局的干部告诉叶文虎,站着的4个,加上怀里抱的,5个孩子全是她的,她不识数,所以用这种方式表达。

  叶文虎被深深震撼了,这里是“越穷越开荒,越开荒越穷;越穷越生孩子,越生孩子越穷”呀,环境恶化和生产力低下互相成了恶性循环。

  “再也不能那样活!”他从心底发出呼喊。经过深入考察,他提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好的优势,可釆取封山的办法退耕还林。只要不再砍伐树木,这里有极强生命力的植物就能从石壁、崖缝中长出来。同时,可发展当地传统的手工业——大方漆器,取消危害人身体健康的土法炼硫等。

  他牵挂着贵州的贫困山区,此后的5年中,他多次到那里考察,寻找解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他带着研究生到黔南贫困的山区一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调研,为州首府兴义市制定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现在,这一规划的实施,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叶文虎也被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科技扶贫、智力支边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他积极倡导并推动了“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综合规划”研究课题的立项。他提出:建设新经济开发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举措,但不应该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开发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好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综合发展规划,使之一开始就踏上协调发展的道路。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一科研项目在1985年得到了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支持。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了《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综合规划》。这一规划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的先河。他在这一课题组中担任秘书长,并负责主笔和主编总报告。

  1992年,“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的环境综合规划”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逬步一等奖。

  他在国家和地区层次上思考持续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施办法,曾六下广西北部湾地区调查研究,提出了此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议,受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他还关注着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主持研究和制定的山东省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发展规划,获得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他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为宣传环境文明,向社会举办公开课。

  ............

  而他永远不会忘记,他不断追求新境界的思想是老师教导的成果。

  秉承周培源先生的教诲

  1939年出生在江苏淮阴的叶文虎,在镇江一中度过了中学时代。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而后获准转专业,幸运地跟随中国流体力学的第一把“交椅”、北大副校长周培源教授学习湍流理论。

  治学严谨的周培源教授曾让他“苦不堪言”,然而正是这些磨炼,让他受益终身。“跟周培源教授学习,学习的就是科学勇气、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叶文虎如是说。

  一次,周教授让他查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流体力学鼻祖雷诺1883年的一篇关于湍流运动的经典,并让他这个当班长的第一个在全班做报告。叶文虎费了相当大的气力才弄清楚这篇皇家绅士味道的原著,向全班同学详细地讲解了论文的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然而,周教授的评论是:“不行,得重来一次。你的看法呢?你认为论文的意义、价值和问题在哪儿?”“要记住,知识并不意味着你有能力,能力分几种,要有见解、看法。学者没有看法叫学者吗?”响锤的敲击,启发他学会了多思、反思。必须形成见解,以后成了他的思维习惯。

  还有一次,周教授给叶文虎的题目,是找出1934年出版的流体力学权威哥尔德斯坦汀的《流体力学新进展》中公式的错误。叶文虎经过多条思路论证该公式,都不能得出书中的最终结论。而周教授却通过了他的这篇论文,认为他已经指出了这几条思路是不能改逬原著的错误公式的,肯定了他挑战权威的科学勇气和为后人的论证扫清了一些障碍。

  多思与反思成了习惯。他非常自信地说:“现在,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社会风气都不大可能束缚住我的思考。这都是周老教育熏陶的结果。看上去他好像并没怎么做具体指导,而实际上他是在引导学生去建立科学的思维和作风。这使我终身受益。”

  如今叶文虎已是驰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担任诸多社会工作。他是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委环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等。

  2008年,叶文虎又被日本早稻田大学聘为顾问。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亲自飞赴北京为他颁发聘书。早稻田大学聘请中国教授做顾问,这是首次。

  在叶文虎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把精力都倾注在环境科学事业上。塑建我们新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相融和谐,生活、生产、生态共同协调发展,是叶文虎教授的执着追求。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