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著名表演艺术家,人生三梦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3-27

  人生难得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多才多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已经有了三个为之追求的梦境。

  一梦电影

  当谢芳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时,就踏上了歌剧舞台,曾以一曲《小二黑结婚》震响武汉。她很羡慕电影演员那飘逸的形象,在独处时,总情不自禁地在镜子前表演电影中的片段。

  天公毕竟钟情于灵秀。1959年,著名导演崔嵬[wéi]从北京打来了长途电话,打到了歌舞剧院院长办公室。原来,崔嵬曾在武汉工作过,记得谢芳的形象,在找寻林道静的扮演者时想到了她。

  这样,谢芳带着她的梦,飘然到了北京的摄影棚。

  但是,当她真的踏入电影界时,才知道:这个梦境,并不是想象的在鸟语花香中散步,而是要在黑山白水中跋涉。

年轻时的谢芳女士

  初到北京,第一个就遇到了审查者脸上流露的不甚满意的神情,这使她心跳不已。可是试机后,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官端正、肤色柔润、双眸含笑的少女形象,她也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高兴地放开那洪亮的大嗓门说:“谢芳,看见你自己了吧,哈哈!”

  接着是试戏,她初次进入摄影棚,头上的水银灯光炫着她的双眼,她奓[zhā]着胆子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演完,大家没有任何评论,谢芳如坐针毡。在是否起用新人的问题上,上面很费了一番斟酌。但是,最终通过了,导演崔嵬为此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行家知道个中的艰难;而这艰难,在尔后的演出中都被谢芳经历了。

  比如,在拍摄“林道静跳海”时,由于岸边海水浅,需要涉过齐腰深的海水到一块礁石上,衣服还要必须是干的。谢芳只能顶着衣服到礁石上,再换衣跳海。一个镜头来来回回,她在海水里,前后泡了6个小时;等拍摄完她刚从换衣服的汽车上下来,两腿一软,便跌倒在地上。

  更甚于体力磨炼的,是感情的艰难。在摄影场地要高度集中到角色规定的情景中,最难做到的是要即刻自然地哭出眼泪。戏中拍余永泽走时林道静没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流下眼泪。拍摄时她就想自己的爱人跟自己说“我要离开你走了”,当时真情涌出,泪水充满眼眶,一开机眼泪应时流下。

  这时,她才体会到,她所追求的这个梦境是何等的辛苦,她自己总结为"心苦"。

  1962年,谢芳第二次北上,应导演谢铁骊之邀,在电影《早春二月》中扮演陶岚。接着,又在谢晋执导的《舞台姐妹》中扮演竺春花。又是两支“歌”,在影坛上燕剪莺黄。谢芳“唱”着这三支“歌”,为春意盎然的影视界的百花园伴奏着“春之曲”。

  但是,谢芳对这个梦境才刚刚“熟悉”,就被10年的“文化大革命“砸成了碎片。

  当东风吹散乌云之后,尽管各方面也来邀请谢芳,却已时过境迁,不再有昔日的机遇,有时邀请她扮演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配角。但是她不怨天尤人,不情惶气馁,依然真情地追求着她的梦境。

  1979年,谢芳参加了《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血,总是热的》等多部影片的拍摄。一曲曲心之“歌”,像复苏的春天的溪水,不断地流向四方。她自然真挚的表演呈现出深厚的功底,广受好评。

  在电视剧《离别广岛的日子》里,她扮演一位抚育日本孤儿的卖豆腐的妇女,感人至深。在新加坡与中国电视台联合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富贵双城》里,她演中医的后代何雪莲,拍摄中她自如地唱起特选的福建民歌,打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

  二梦歌唱

  谢芳梦想歌唱,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从小爱唱歌。

  她刚5岁时就在一次圣诞节晩会上,出色地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她的音乐才华被发现,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她和父母住在武汉,中南文工团的一些人住在她家的楼下。她哼着歌儿回家,从楼下路过,正好被文工团的“知音”听到。于是,可以拿起谱子就能唱的谢芳,经考试被录取。

  到了歌舞剧团,声乐就是她的生涯,她受到了专业训练,学习美声唱法、传统唱法。

  1953年,刚满17岁的谢芳,带着稚气扮演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为了演好公演的第一个角色,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武汉夏日的中午,暑热难当,只见她一个人提着篮子,在排练厅中的小桥上,动情地一遍遍地唱着“清凌凌的水来,蓝格盈盈的天”。清脆的歌声,也带着清凌凌的流水的回响。

  为了练好身段,每天早上5点钟她就起来练功,压腿、下腰、拿大顶……拜师向老艺人学习,演艺大有长进。无论是扮演《柜中缘》中娇羞又大胆的刘玉莲,还是演唱《白毛女》中悲惨绝望的喜儿,她都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刘三姐》《货郎与小姐》……她一次次地付出着心血,也一次次地为舞台上的美妙瞬间而感动。她痴迷于音乐的节奏感,为之可以废寝忘食。她善于运用音乐节奏的细微变化,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塑造好人物,她悉心琢磨各种舞蹈动作,悉心研究怎样用歌声塑造人物。

  《青春之歌》复映后,谢芳应邀在许多文艺演出中亮相。她唱台湾校园歌曲《假如》,唱热情奔放的《信天游》……而且,她不满足已往的唱法,还要加入一点创新:美声、传统、通俗,三法并用,使她的演唱美声不洋,传统不土,通俗不俗。谢芳的歌唱之梦,又绽放出新的色彩。

青年谢芳、张目夫妇

  其中,她和丈夫张目的二人唱更是令人称赞,《游击队之歌》《九九艳阳天》等深受听众喜爱。在2014年湖北卫视的春节晩会上,由谢芳弹钢琴,夫妇二人演唱的《心中的玫瑰》展现了这对翡翠婚伉俪的风采,如诗如画。

  三梦写作

  这是谢芳年近半百之后的梦境。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谢芳又扬起浪漫的风帆,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上“漂荡”着,这是她的第三个梦。

谢芳女士

  年华的流逝,毕竟使她生出“岁月”之叹。为弥补这一遗憾,谢芳又握起了写作的笔,用文字继续“歌唱“心之声。她笔下的第一支“歌”,是艺术杂文《银幕内外》。当十几万字的书稿写完时,她捧给了影视界的老前辈钟惦棐[fěi],请他指正。谁曾想,那时的钟惦棐已经是两视茫茫。于是,谢芳就把全部书稿录下音来给老人听。这一听,反倒使老人兴奋不已,亲自为书稿写了序言。

  1986年《银幕内外》出版,她接着开始影视小说的写作。初次进行这样的创作,使她倍感艰难,有不满意之处一定要改写。不甘心的谢芳,索性换笔。经过新旧交替的艰苦锻炼,谢芳的十指又弹出了一曲新“歌”。

  1997年,《不沉的湖》出版了。书籍封面的设计,是她的独子张京的杰作;封面的题字,是始终支持她的丈夫张目的手笔。全家合力,协奏出了这曲动人的“歌”。

  1998年自传文集《往事匆匆》问世,2006年回忆录《我这七十年》出版,谢芳写作硕果累累。在回忆录里她从家人写起,真实地讲述自己的从影、表演经历和曲折的人生之路。

  有一件事,多少年来一直是鼓舞她前进的力量。那便是她有幸受到周总理的三次接见。

  1959年的一个秋日,《青春之歌》剧组来到中南海,总理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休息时总理喜悦地和谢芳握手说:“祝贺你的成功。”总理热情地拿出哈密瓜招待大家,谢芳觉得这是她生平吃的最香甜、最清脆的哈密瓜。

  1962年的夏天,总理在北戴河又接见了《早春二月》剧组。那天,总理请谢芳唱《洪湖赤卫队》选曲,谢芳又唱了《货郎与小姐》。总理热情地鼓掌。当时,总理还关心地问及了谢芳的调动问题。

  1972年,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她有机会第三次见到总理。

  谢芳从“五七”干校赶到人民大会堂,跟在代表们后头进场时,总理马上招呼她“谢芳同志”,谢芳激动地流出热泪。

  说到谢芳演的《早春二月》,总理问谢芳:“鲁迅为纪念柔石写的诗你看过吗?”慌忙中的谢芳摇了摇头。总理说:“你看,你们演这些戏,却不阅读历史上的有关资料。”随后,总理当场背诵了这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大家在佩服总理非凡的记忆力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是总理在为当时被批判的电影《早春二月》说话。

  接着,总理又问谢芳:“你能写东西吗?”谢芳说:“不会。”总理掩饰不住失望和焦虑的情绪,对在座的外国朋友说:“你们看,我们还是很贫乏的呢。”

  谢芳在后来拿起了笔,不断地写作,勤奋地笔耕,是否也是为了当时总理的一席话呢?

  她说:“手捧稿子和书,总有一种成就感,喜滋滋的。”

  谢芳有这样的独白:“别人看我是幸运儿,实际我是苦行僧。”“人生不应该怨天尤人,应该坦然面对,让生命每一刻都绽放光彩。”

  是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是快乐地以她的苦行僧精神去圆她的三个梦;以她的执着绽放的光彩,带给人们真、善、美。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