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名门之后,“勇为天下先”(下)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3-24

2006年作者采访黄宗汉先生。

  “黄大闯”雅梦红楼

  内心锦绣的黄宗汉酷爱读书。如若步入他家中的书房,便可略窥一斑。书房名曰“梦庐”,内中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清代进士何子贞所撰写的这副联语,正是他久藏于内的心声写照。“明月入室”,展现的是何等清澈的心境;与古人“同心”,诉说的是继承先贤,为国为民的志向。他填一横批“愚翁寻梦”,以示追求。

  黄宗汉被“挂起来”之时并没闲着,心中坦然地做起了雅梦。

  他是个有心人,当年在工厂销售部听到顾客反映:、“电视倒是买得起,可就是没啥好看的电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决心要在“出精彩电视剧”上下功夫。天赐良机,1983年他被调到北京市电视工业公司任副总经理,被聘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兼中国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恰逢中心正要筹拍中国第一部大型古典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制景费只有75万元。于是,他经过调查,算细账,有了奇思妙想。他提出建议,学习国外建影视基地的经验,建实景,把大观园从书上搬到人间。

  但是,大观园建在哪儿?找了几处,都不理想,最后选择了当时的苗圃南菜园做园址。

  黄宗汉对《红楼梦》颇有研究,自许是红学家周汝昌的私淑弟子。他认为《红楼梦》是举世无双的世界文学巨著。他要让设计建造的大观园既有红学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古典园林的审美。堪称“黄大闯”的他做梦大胆,“圆梦”却小心考证。他组织顾问会,向专家请教。故宫博物院的清史专家朱家潛推荐了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1963年在北京举办“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时,杨乃济受命于建筑大师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戴志昂,制作过15平方米的大观园模型。经协调,杨乃济调入任专职项目工程师,宣武区政府又特聘其为大观园总设计师,主持大观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杨乃济很快提出设计方案,又由相关各方专家、领导论证、修改而后定案。紧接着,请来北京的古建筑队,调来大兴安岭的木材,特批了数十两黄金……山石队的工匠艺人,据说还是明末清初设计家“山子张”的传人。一期工程,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等8处景点,如期在1986年7月1日《红楼梦》剧组入园拍戏前建成。后来,该剧导演王扶林说,当年如果没有这个大观园,很难想象这部戏能拍成。

  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成功,放映之后受到百姓欢迎。

  以后,北京乃至全国的数以百万计的“刘姥姥”们来逛大观园,不但还清了一期工程起步时期的借款,还流动积累了续建工程资金2300万元,大观园的40个景点在8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大观园被命名为“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北京16景”“首都80年代十大建筑”。而且,大观园还在红学家的支持下,组织了数十场红学讲座,对普及红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俗梦天桥,再现老北京民俗

  斗转星移,1986年,连黄宗汉也没想到,他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宣武区,任政协副主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他又开始围绕天桥民俗文化,做起了“俗梦”。

  天桥是北京的一块宝地,始建于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据记载,当年天桥的城隍庙(供奉文天祥、杨椒山)香火鼎盛,一年出巡3次,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里,有四邻农民的50面大鼓组成的鼓队、百姓献给城隍的万民旗……其后是民间走会的各种杂耍,如高跷、秧歌、舞狮等。后来,有些人为了糊口,祭神之后就利用空场“摺地”表演打钱了。围绕庙会,逐渐店铺林立,散摊众多,平民市场活跃了起来。

  慧眼独具的黄宗汉向政府“进谏”:民俗民间文化是一种优势,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他动手办起再现民俗文化的实事。他拿出自己的稿费,收集、复制了大量与天桥文化相关的档案、资料、历史照片,编辑出版了《天桥往事录》和画册《北京老天桥》。刚投入市场就告罄,又再版发行。接着,又拍摄了反映天桥民俗文化的30集电视剧《天桥梦》,反映天桥艺人的故事。

  1992年,黄宗汉提出改建天桥总体规划的设想。天桥乐茶园是其一。区领导大力支持,宣武区华昌工贸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原先天乐戏院的基础上翻建了天桥乐茶园。著名剧作家曹禺为这座仿古茶园题写了匾额。

  这是一个台上台下全方位的剧场,京味儿十足。台上,是黄宗汉和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共同策划的大戏《天桥风情大串演》。老天桥把式沈三摔跤、大金牙拉洋片、云里飞攀杠子等“八大怪”绝活,被浓缩在了舞台上。台下两厢,是汇集北京各种风味小吃的门脸儿。席间还有卖花、卖糖葫芦的小贩……可说是重现了“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景,令人流连忘返。

  几年工夫,这里就上演了上千场戏,接待了海内外众多宾客,包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等国家元首,在此品味中国文化的奥妙。澳大利亚的文化参赞说:“这是我来中国最想看到的,这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

  于是之为“天桥乐”书写的对联概括得好:“集萃天桥民间艺术,纵览故都风土人情”,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同时,他送给黄宗汉的那副中堂:“京都文丐,艺坛怪杰”,也是恰如其分。

  最大之梦宣南

  “宣南”是个地域文化概念。因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政策,京城的汉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国的文人举子赴京赶考,也大多客居于此,逐渐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个层面的独具特色的“宣南”地域文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宣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源头、缩影和精华。

  梦想连天的黄宗汉,能迅速抓住一闪而过的契机,找到切入点。

  1987年6月出版的《北京政协》上,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修复湖广会馆的一则建议,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当即展开调査。

  湖广会馆是清朝北京著名会馆之一,其中的大戏楼建于1830年,是目前仅存的4座建有戏楼的会馆之一。他经考察,发现古香古色的戏楼、四四方方的戏台、雕花刻镂的砖墙等依稀可辨,格局、建筑风貌完整,但旧址全被工厂、机关、居民占用。黄宗汉立即起草建议案上报市领导。

  建议案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予以批复,但拆迁因涉及面太广而举步维艰。这时,意外发现一个重要的史实记载:“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假湖广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莅临致辞。”经再次申报,市领导又批示主管部门,终于所占房屋全部腾空。1994年,经宣武区委、区政府同意,天桥投资开发公司投资2700万元,1996年湖广会馆终获重张。1997年,该馆成为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

  这里,院落曲折,山石亭林奇巧,高贵典雅的大戏楼更是充满东方文化的魅力。当年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留下足迹的戏台上,上演着北京京剧各团的精彩剧目。堪称佳话的是,2006年7月28日,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来访,向会馆赠送了80年前这位喜爱中国文化的国王的祖父古斯塔斯六世访问中国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合影。

  而且,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开辟了孙中山纪念室,常年展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的照片及史料。还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孙中山研究室,出版了《孙中山与北京》等学术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宗汉两次作为“孙学”学者,应邀参加台湾的“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研讨会。台北的中山纪念馆,还特地保存了湖广会馆的一套微缩模型。

  最大之梦宣南是“套梦”,一梦套一梦,接下来是为进一步解读宣南文化,加以保护利用,黄宗汉决定进一步深造。受宣南文化活化石的吸引,他一步一层崖地去寻他的“博士梦”。

  1995年,当选为全国劳模的黄宗汉,破例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经过苦读,66岁的他拿下硕士学位。1998年,不断进取的他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遵照戴逸教授的建议,他重点对乾嘉学派诸大师、宣南诗坛诸名士、戊戌维新诸先驱这3个士人群体,在宣南的活动进行研究。他所研究的课题“清代京师宣南士人文化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2002年,经戴逸教授提议,71岁的黄宗汉又延长学习的时日,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重病来袭,但是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边治疗边攻读。2004年5月28日,黄宗汉在做了6次化疗之后,前来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清史专家戴逸、王汝丰,主持他们的“白发门生”的答辩。黄宗汉虽身体虚弱,但精神抖擞,对他的论文所涉及的质疑,对答如流。3个小时的答辩圆满通过,黄宗汉轻轻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松了一口气,幽默地笑着说:“我的白血球只有1000,打了4针提高白血球的药,是不是精神头不错?”73岁的他,这年一举拿下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北京宣南历史文化》等是填补空白的经典之作,是他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宣南这片文化沃土的真诚回报。

  采访时,黄宗汉的梦依然继续。他说:“以前的梦还没圆好,我如今能做的是大声呼吁,还要靠领导支持,靠后来人的加盟努力。其一,想在大观园东边建一个‘江宁制造署’(曹雪芹的出生地),这个‘曹雪芹纪念馆’挨着陶然亭,可成一个文化带。其二,天桥的城隍庙祭祀的是文天祥、杨椒山,反映民俗精神,应设法复建。其三,安徽会馆是全国保护单位,应该全面修复。安徽会馆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兄弟二人主持修建的,是洋务运动的基地、戊戌变法的意识形态总部。戊戌变法失败后留下来的强学书局,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北大是在此基础上建的。”

  “古人无数是同心”,悬挂在黄宗汉书屋中的联语是他的座右铭。“我是小人物,一匹夫,为祖国富强尽一份力量。学以致用,拾遗补阙,拾文化遗产之精华,补文化市场之缺口。”“宇宙无边无垠,时间无始无终,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黄宗汉如是说,如是做。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