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敬文:继续悲鸿的艺术生命,坚韧不拔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3-20

  2015年7月19日,是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画家、开创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120周年诞辰。

  2015年6月16日晚,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爱妻静文“

  自1953年徐悲鸿先生逝世之后,先生的爱妻廖静文就一直为继续先生的艺术生命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打开昔日廖静文女士赠予我的珍贵手书“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细细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她对徐悲鸿先生的无限思念,我浮想联翩……

  探访廖静文女士,最初是在1995年4月7日。那是清明节后的第二天,我来到徐悲鸿纪念馆。步入大门,眼前一亮,一束淡雅的鲜花,正端放在悲鸿大师白色的大理石塑像前。花束中,一张不大的纸卡,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视线:

作者在徐悲鸿纪念馆采访廖静文女士。

  “你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滔滔的岁月,冲洗不去我们的悲伤。对你的思念是无止境的。廖静文率儿女敬献。”

  在见到廖静文之前,我已经从这两行小字中,开始体会到了她对悲鸿大师那沉甸甸的爱。不期,来到她的办公室,见到廖静文,案头上摆着学生送来的一束红玫瑰,她告诉我今天是她72岁的生日。又见全国妇联也送来贺卡,上面有好几个“老大姐”的签名。

  我由衷地向她道声“生曰快乐”。她很有礼貌地点头表示谢意,然后平静地告诉我:“我与悲鸿一起时,悲鸿从不过生日,我也不过,但在我2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给我画了张素描,上面手书:'初度前夕'。”

  廖静文的青春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的年月,19岁的她在桂林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录取为图书管理员。这个机缘使她和徐悲鸿结识,徐悲鸿那时无家可归已8年之久。徐悲鸿在创作之余教她练字、临帖,她为徐悲鸿研墨;二人在生病时互相照料……同甘共苦中产生的感情逐渐升华。同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因思念徐悲鸿,她请假回重庆看望徐悲鸿,这时她看到了在她去成都上大学期间徐悲鸿先生写的一首诗:“灯昏已入夜,无计息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入人心扉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她,思前想后,她决定辍学回中国美术学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

廖静文与徐悲鸿先生。

  徐悲鸿与前妻离异后,1946年与廖静文结为连理,二人感情笃深。在徐悲鸿心中,廖静文是最能读懂他的,在他的许多画作中,都写了“爱妻静文”。廖静文认为能陪伴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中国如此杰出一个人物”是自己“意外的幸运”。不期7年之后,1953年,正当悲鸿才华横溢之时竟病逝京华。彼时廖静文才30岁,儿子庆平刚6岁,女儿芳芳5岁。人生大悲突如其来,痛定思痛,廖静文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精力献给悲鸿。为继续悲鸿的生命,哪怕燃尽自己的青春,自此孜孜不倦。

  “我的性格是源于悲鸿”

  请世人思之,自30岁充满绿意的青春时起,无怨无悔,不屈不挠,直至今日华发满头,其中若无坚定的信念、刚毅的性格,能为斯人乎?

  访问中我和廖静文一同乘车去国际艺苑,参加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在车中,她无限深情地回忆悲鸿说:“他去世得太早,只要一想起他,我就不能不流泪。岁月如流,42年过去了,每个清明节我都去悲鸿墓上扫墓。只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年我没有自由,被关起来,没去成。我想,如果我不去,悲鸿会失望、伤心。我总觉得他会等着我。我好像透过墓地的石头,看见悲鸿躺在那里。他死的形象在我的脑中永远没有消失。”我看到廖静文的眼中已经噙满了泪水。女人的心是相通的,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起来。

廖静文女士赠作者手书。

  她说:“我的性格是源于悲鸿,悲鸿为了真理'一意孤行’。”她清楚地记得悲鸿的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她果真继承悲鸿之志,坚韧不拔。

  她懂得悲鸿的心,把悲鸿留给她的1200幅遗作和千余幅著名书画藏品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为了让人们一睹真迹的风貌,她坚守着徐悲鸿纪念馆,春温秋肃,风雨无阻,天天上班。

  为了悲鸿,为了让人民了解悲鸿的画,也为了让人民了解悲鸿的精神,她要把悲鸿的一生昭示天下。当时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伏案疾书。常常深夜不眠,和泪和血,都写进了书中。

  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中国画的革命家、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人艺两崇。抗日战争期间曾五下新加坡,四办展览,所得巨款,悉数捐给中国抗日;横眉凶顽,俯首学子;清风一世,桃李天下;月明辉于海外,万众仰望。廖静文弘扬徐悲鸿的精神满含激情。她终于在悲鸿逝世29周年的时候,写出了《徐悲鸿的一生》,把它作为一束洁白素净的鲜花,敬献在悲鸿的墓前。世人评说,“廖静文画出了大艺术家的灵魂”。

  为了悲鸿,她坚持开办徐悲鸿画室。有人出几十万元租此画室,但她也不心动,依旧按照悲鸿的方法培育学生。

  为了悲鸿,她应北大、清华、南开……许多大学之邀,讲述悲鸿的艺术和生活的道路。大学生们听后长时间地鼓掌,动情地说:“您全篇讲话没有出现'爱国'这个词,但全篇讲话却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为了悲鸿,她多次在海外举办徐悲鸿画展,日本、印度、加拿大……人称徐悲鸿画展是“刮起的悲鸿旋风”。

  “替悲鸿做完没有做完的事情”

  最轰动的是新加坡的画展。在画展上,一天,忽然来了一位中年女子。她拿来了一幅《奔马》图,廖静文一看很吃惊,竟然是悲鸿的真迹。更令她惊讶的是,这位女子要把这幅画无偿地献给徐悲鸿纪念馆。

  旁边观看的新加坡人更是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有个人对那位女子说:“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这张画价值多少钱吗?"只见那位女子沉静地说:“我知道这张画的价值,但我是遵从外祖父的遗嘱,把这张画献给中国。”

  原来这里有一段历史的渊源。徐悲鸿在新加坡时,有个好朋友叫林谋盛。为了帮助徐悲鸿办画展,他四处奔走。徐悲鸿曾画一张《奔马》,送给了他的哥哥林玉柳。后来,日本侵入新加坡,林谋盛积极投入抗日,而后牺牲。抗日胜利后,当地人给他立了纪念碑。林玉柳为纪念这段历史情意,临终前把画给了女儿,并嘱托她,这是中国的国宝,日后有机会把这幅画送还给中国。女儿时刻惦记此事,这位女士临终前,又把这张画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并郑重地写在了遗嘱中,让自己的女儿有机会把画送还中国。

  廖静文听后,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这幅凝结着三代人心血和友情的画,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徐悲鸿精力最旺盛时期的画作,然而更为珍贵的是新加坡朋友的友谊,她为此而感动,也为徐悲鸿能有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廖静文、徐悲鸿先生及子女

  1993年,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54年前徐悲鸿办画展的新加坡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父子二人,在同一个地方举办了两代人的画展,实为佳话。当时的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和夫人,在总统府接见廖静文和徐庆平,表达了新加坡人民对徐悲鸿大师的敬重。这完全是家庭气氛的会见,总统夫人亲自下厨为客人做了四样味道鲜美的点心。

  悲鸿、悲鸿,廖静文生活的动力就是延续悲鸿的生命。“替悲鸿重温旧情,替悲鸿做完没有做完的事情。”为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民族情感,她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她多方奔走联系,终于促成了在台湾举办徐悲鸿画展。1994年5月,在北京辉煌的人民大会堂,海峡两岸的代表在这里举行了签字仪式。台湾方面,是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黄宗宏先生,大陆方面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出席并讲话,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等电视台、报刊的记者争相采访。

  孰料,狂风折木。签字的墨迹未干,在台湾,因“干岛湖事件”,刮出了一阵袭人的寒风。台湾方面宣布,取消海峡两岸一切文化交流活动,廖静文急得彻夜不眠。

  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力,催促着对中华风物的渴望。双方人士几经努力,终于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中,使画展得以如期举行。

  1994年6月16日,大雨滂沱,徐悲鸿画展开幕式的这天,各界来宾早已聚满了大厅。徐悲鸿的学生来了,徐悲鸿的朋友来了,连102岁的老友郎静山也颤巍巍地来了。参观的人,有的从台南、台中赶来,有的从新加坡赶来……6月19日,开展的第一个星期天,观众达6000多人,创台北历史博物馆自建立以来,日参观人数之最。

  展览期间,在台北的原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欢聚一堂。徐悲鸿的16名学生,特设宴欢迎廖静文和徐悲鸿子女。当这些两鬓如霜的学生,手捧着一只雕刻着“永怀师恩”四个大字的漆盘送给廖静文时,双方的眼中都泪花闪烁。

  台湾报界盛赞这次展出,并说:“廖静文让悲鸿又活了一次。”

  徐悲鸿先生有一幅画,上书“新生命活跃起来”。一代宗师,确实生命永存;一位让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生命活跃起来的女士的生命,在历史上也会留下应有的一笔。人们敬重她。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