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立鹏:继承父志,续燃“红烛”(下)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3-17

  父亲宽宏,总是循循善诱,小妹酷爱看书,父亲就给她题词说:“对功课太认真了,是不好的,因为知识不全在课本里。”父亲对子女也很开明、民主。二哥立雕比较淘气,在学校上化学课知道了氯化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氢气,于是留下一块。过年时,二哥在家中用氯化钠做实验,不想搞出了爆炸,溅了小妹一脸。亏得院内一个教化学的教授,出主意赶快用醋给小妹洗了脸。父亲得知后,却只用英文说了一句:“一知半解,是最危险的。”

  父亲还颇具鼓动的魅力。父亲读书时喜爱话剧,常自编自演,他有一副洪亮的嗓子。在昆明时,经常在集会上做演讲。因为父亲头发经常蓬松,就有了“狮子吼”的绰号。一次,集合游行时,天降大雨,集会的群众眼看要散开去避雨,父亲大声地说:“这就是周文王出征前的‘天洗兵’,勇敢的人站过来!”声震四方,群众又激昂地聚拢,在雨中游行。父亲有时也带着他去参加一些民主集会,他听到父亲朗诵田间、艾青的诗歌,全场群情激昂。

  其实,父亲为了参加民主运动,更多的时间是不能和他们在一起的。

  闻立鹏被迫放置画笔10年后,重又握管,行万里路,为时代而鼓,动情凝意于笔端,巨幅《红烛序曲》壮志抒怀

  在闻立鹏的案头,总摆放着《闻一多全集》。他经常翻阅这些滚烫的书页,以鞭策自己。在闻立鹏心目中,闻一多不仅是慈爱的父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闻一多用审慎的眼光,来对待民族的文化精华,继往开来,这被业内人士所深知。郭沫若就说过:“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闻立鹏说,父亲认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能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华文化敢于取,又敢于舍,不断吸收新的营养,生命就可以延续。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闻一多之所以能有如此深邃的思想,是因为他有中华文化广袤的学识。只有如此浸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乳汁,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深邃博大的思想,烛照着闻立鹏的奋进之路。

  闻立鹏整理研究父亲的遗著,20世纪80年代初辑成《闻一多艺术》一书,90年代又与夫人美术史家张同霞编辑出版了《闻一多全集》美术卷。他在性格、艺术气质上,很多都有父亲的影响。

  父亲的《红烛》的诗意是他的座右铭:红烛在光焰中燃烧自我,在流泪中创造光明。

  1963年,闻立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后留校任教。

  20世纪70年代中期,闻立鹏到祖国各地深入生活,考察古代艺术。太行山、狼牙山、祁连山、黄山、庐山……山山留下了他的足迹,白洋淀、汾河、图们江、黄河……水水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和靳尚谊等人跑遍了敦煌所有的洞窟。

  他讲究创作,要动情、凝意、练情,他认为:油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加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家真诚的外化”。他的油画,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充满哲理与诗意,表达一种永恒的坚贞与崇高。

  他画白石,白石昂起高贵的头,站立着,奋斗着,撞击着。他画《绿色的歌》,画金秋,在人们怅惘悲秋时,他为大风起兮而感奋。他认为自己,“船木未朽,志在远航”……

  他历任中央美院副教授、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在中国美术界备受人们尊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画家,铸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其画风讲究精练和谐,向往宁静的崇高。很多作品获全国美展大奖,并被海内外一些权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红烛序曲》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官网

  他为家乡闻一多纪念馆所创作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是一个倾注了他最真挚深沉感情,艺术上大胆探索的完美体现。

  那是铺满纪念馆序厅整整一面墙的巨壁画,正中央是闻一多侧身叼着烟斗的头像,犀利的目光咄咄逼人。头像四周,无数支红烛连成一片流动的大火。火烧在深山幽谷之中,在无边的旷野中回旋、蔓延。像猎猎的大旗,像涅槃的凤凰飞舞升腾。画面下方,是闻立鹏设计的白色大理石卧碑,白石上有淡绿色的花纹,像是莹彻的海水流过。碑的两边,摆放着苍翠的松枝。卧碑上,28对硕大的蜡烛,亭亭而立。人们说,那是天上的28个星宿。闻立鹏知道父亲最喜欢白石、大海、青松。

  壁画上一片火红中,金色的篆书书写了《红烛》诗: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

  朱自清赞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从壁画《红烛序曲》中,我们读出了闻立鹏的心声:继承父志,甘作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发出心火,燃出光明。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