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之父”(上)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3-06

作者在李德伦先生家中采访

  在中国交响乐的铮鸣中,有一个音符高亢深沉

  中华民族真是伟大的民族,它不但生生不息地创造着、延续着、发展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兼容并蓄着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高下有昆仑,纵横有长江,在中华大地这广袤的胸中,吐纳着世界文明的风云,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浩大豪雨,无所不能地汲取着人类各方荣养,如巨鲸游于碧波,遨游于世界民族的汪洋。科学是这样,体育是这样,号称最高雅艺术的交响乐依然是这样。

  尽管20世纪90年代交响乐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没有轰响得那么雄壮,但是国际音乐界人士,已经触摸到中国交响乐那坚强有力的脉搏,听到中国交响乐中坚强铮鸣的音符。

  其中有一个音符铮鸣得尤其有力,几十年来它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携带着民族的英华,如铜浇金铸般地在中国的交响乐坛上发出金属的清脆之声。

  这个音符,就是交响乐界的中国指挥大师李德伦。他是中华民族造就的交响乐一代巨子,他是中国交响乐山河中的一座闪着粼粼雪色的山峰。

  当世界的人们把目光移到中国交响乐界时,首先看到的是这座山峰;当中国人想谈论交响乐时,也要登上这座山峰才能极目。当笔者对交响乐还茫然不知时,就已经听到过李德伦这个名字;当笔者接触到交响乐时,就被这山峰中的莽林、幽谷、喷泉、巨瀑吸引;当笔者循着这山峰探幽之时,一旦登上这山峰游目四极才惊诧地发现,中国交响乐原来是这么一般锦绣山河。

  中国曾经有过一次800人演奏的交响乐音乐会,指挥这庞大的交响乐队的就是李德伦先生。在中华大地上,那婉转的二胡声,欢快的高胡声,幽雅的古筝声,悠扬的编钟声,干百年来曾陶醉了多少世界各国的爱好者;而今,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竟也齐声合奏出如此雄壮的交响乐。

  在柴可夫斯基的故乡,有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青年人,指挥了世界一流的国家交响乐团

  李德伦的指挥才能,初次光灿于世界是在1953年留学苏联以后。他留学之时,老师发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就让他跳过了一般科目,向更高的层次发展。1955年,在一次音乐会上,原定指挥是李德伦的导师。但是,导师临时决定改由李德伦指挥,李德伦坚定地踏上了金色的指挥台。

  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青年人,以充满自信的目光轻轻地扫过全乐队后,缓缓地抬起了双臂,那小小的指挥棒在空中画了一个小小弧线,好像要把古老的俄罗斯的山河之气都凝聚在这指挥棒的顶端。而后,他把指挥棒坚毅地一挥,顿时,悠扬而雄壮的乐声在那棒尖前挑起。大度的动作,潇洒的姿态,热情奔放的指挥,立刻把听众带入了贝多芬音乐的意境之中。听众屏息地看着李德伦那指挥棒的起落。指挥棒坚定地落下,好像溅起贝加尔湖的碧浪;指挥棒悠然地扬起,又好像挽起高加索山的山风。舒卷时,好像看到蓝天中白云的自在;激烈时,好像听到万马敲动大地的蹄声。此时,他好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撞开音乐天宫的大门,把听众带入那瑶琳仙境。

  听众完全陶醉在乐曲的意境之中。一曲指挥完,当李德伦向听众鞠躬时,听众如梦方醒,顿时掌声大作。听众为他的指挥所倾倒。人们惊诧地发现,在一个近乎与交响乐隔世的国度,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青年的指挥天才。

  会后,苏联国家演出公司,马上决定邀请李德伦指挥苏联乐队到各地巡回演出。于是,这个小小的音符就铮鸣在苏联的大地上。他指挥着苏联堪称世界一流的国家交响乐团、广播大乐团、莫斯科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沿高加索河,过中亚细亚,越西伯利亚,一路轰响着。

  以后,李德伦又到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世界青年联欢会的演出。他那小小的指挥棒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力,打开了世人固定的眼界,他让世界的人们看到中华民族所具备的深厚的音乐才能。1966年苏联出版的《莫斯科音乐学院100年》一书中赞誉说,李德伦是名教授阿诺索夫几十年培养的学生中最出色的4名学生之一。李德伦以他那刻苦和天才的块块基石,垒起了他这个指挥家的百尺高台。

  妈妈教唱的《春之花》陶冶了这个小小的音符,革命的洗礼使这个音符越奏越响

  人们应该承认天才,但人们也应该明了启蒙这天才的基因。启蒙李德伦音乐才能的是他的妈妈——一位会弹风琴的端庄淑女。李德伦两三岁时,妈妈用家里的凤凰牌风琴,教会他唱第一首歌《春之花》。这个春天的小小音符,在这天籁般的风琴声中跳跃着,养成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敏感,养成他对西洋乐的浓厚的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经常能接触到西洋乐。由于对音乐,尤其是对西洋乐的爱好,他四处捜寻各种音乐。看电影,是为了听外国音乐;看京剧,是为了听曲牌。尤其是欧洲的歌剧,他更喜欢听里面的伴奏曲。奇怪的是,他听音乐,不仅是欣赏,而且是全身心地融入,竟到痴迷的程度。他一旦进入音乐的意境,几乎是物我皆忘。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王府井帅府园是外国人云集的地方。其中有一家无线电商行,建立了一个专为外国人服务的广播电台。上午广播新闻,下午放音乐,周六放一部歌剧。在那个时代这是绝无仅有的机会。李德伦当时正上中学,一有余暇,就马上跑到这个“话匣子”前,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一小片乐海之中,随着高低的旋律,飞向那美妙的乐空,一听就是几个小时,常常是很晩才回家。

  俗话说,不到痴迷不成才。由于自己的努力,在学校众多的音乐爱好者中他是佼佼者。他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次音乐欣赏会,把各自的唱片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此时他开始学习小提琴。当时学琴的还有冼星海、刘天华、马思聪。正是在这一小片环境中孕育着中国交响乐的胚胎。

  正值青春年少,他饥渴般地吸吮着中华艺术的乳汁,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等许多艺术理论的书籍。而另一位老师又指引他走出“时代的苦闷”,登上“象牙之塔”,看清了国家的前途。

  年轻的李德伦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举步维艰的时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这时学校里来了一位叫吕骥的音乐教师,他教这些青年唱《祖国进行曲》《聂耳挽歌》《五月的鲜花》《新女性》。这些凝聚着民族抗争气息的歌曲,激起这些音乐青年心中的抗日怒涛。他们还亲眼看到东北来的学生捶胸痛哭,亲耳听到他们痛苦万状地呼喊:“我们已经是亡国奴了!”这些都刺痛了年轻的李德伦的心。他已经彻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李德伦加入了共青团,很快加入共产党。他所能做的是用音乐来救亡。这时候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用音乐为革命奋斗。他一边参加革命工作,一边坚持不懈地陶冶自己的音乐情操。此间他考入了辅仁大学,和其他的音乐爱好者一起组织了一支管弦乐队。开音乐会、办音乐讲座来鼓动民众。为了加深艺术造诣,他又考入了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从此走上了以音乐为专业的人生道路。

       (未完待续)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