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君武:漫画大家,延安风范(下)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2-27

  笔戳画皮穿

  1945年,日本投降了,华君武带着延安的“青山绿水”的魂魄奉命到东北工作。

  不过,他此时已非只身入延安的孤独时期可比了。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与他永相伴的终身伴侣——他的新婚妻子宋琦。

  宋琦小华君武6岁,原在北京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不甘亡国之苦,只身去了西安。延安的热土吸引着她,次年又去了延安。当时丁玲组织一个西北战地服务团,宋琦即加入其中演话剧。在延安,鲁艺周末组织交际舞的舞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有时也参加。参加的人很多,宋琦、华君武二人一起跳过舞。华君武不精于此道,四步嫌快,三步嫌慢,在音乐节奏中,他俩跳得大概并不十分和谐,但是他们的感情却逐渐地和谐了。华君武幽默,宋琦却不喜欢开玩笑,可能这也是一种和谐。1944年,他们的和谐到了最高点。中秋节,宋琦要去乡下工作,于是他们决定结婚。这年中秋节的前一天,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请力群(擅长版画、中国画创作的画家)的夫人帮助做了一点菜,准备了点酒,邀请三五好友,欢饮一回。一年后的8月,他们比翼双飞去了东北。

  飞也飞不快,因为他们是步行去的。一路上的辛苦是必然的,但相携相随却也悠悠然。宋琦一路照顾华君武。华君武至今还记得,当年在行军路上,宋琦为他买了点窝头,还放了点白糖。当时能买到这类食物,已经相当不易。

  到1946年春天,他们才走到张家口。又搭乘一段车,过承德,到沈阳,来到东北日报社。华君武当记者,宋琦为编辑。因当时条件太差,不能制版,所以不能画画,因此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半年后报社又搬入哈尔滨。在延安,经过“洋”与“土”的思想碰撞,华君武一直追求画作具有民族的风格。在东北,这已经成了他自觉的创作思维。他的那本小册子,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案上书。

华君武先生画作品《磨好刀再杀》。  来源:《北京青年报》

  当时正值国共和谈时期,但是蒋介石一面大谈和平,一面暗藏杀机,积极备战。共产党方面洞察到蒋介石的这种险恶用心,于是教育军民提高警惕。根据这种形势,华君武别出心裁地创作出一幅《磨好刀再杀》的漫画。画中,蒋介石一手执着写有“和平方案”字样的盾牌,一手在石上磨刀。画面鲜明,任何人,哪怕没有文化的人,一看也便知其意。于是,此画便成了最形象的时事教材。各地军民把此画放大成宣传画,到处张贴。那么,到处就可以看到那幅“摇晃着美军帽、美军服,太阳穴上贴一块小膏药的蒋介石”的讽刺形象了。这个形象尔后竟成了蒋介石不可替代的典型形象。在军民的心目中,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个形象。干万人认识蒋介石的“尊容”,竟都从此形象开始。这大概连华君武也始料不及吧。

  后来,华君武谈起对此形象创作的构思时说:“在旧社会,一些流氓由于生活放荡,往往在太阳穴上贴一块头疼膏药。蒋介石不仅在早期曾投靠青帮流氓,而且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活中,也处处体现了他的流氓性质。尽管在实际的生活中,蒋介石是不贴膏药的,但小小的黑膏药可以揭示蒋介石的本质。况且,20世纪4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战场上连遭败绩,我想也必然头疼不止。”

  这可真是够幽默,且极具讽刺深意的构思了。这个形象确实让军民解气,但也引来了对准华君武的黑洞洞的枪口。一次,彭真来到东北日报社,说在东北破获了一个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发现了一个暗杀黑名单,其中列入了华君武的名字,罪名是“侮辱领袖形象”。彭真告诉报社领导此事是为了鼓励华君武。这以后,报社特发给华君武一支小手枪以防身。

  在哈尔滨,物质条件改善多了,对华君武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用锌版制版了。这就更增强了他的创作热情。在东北的3年,他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此时是华君武漫画创作的旺盛时期。

  沉浮随时事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华君武奉命进京,来到人民日报社,做文艺部兼美术组负责人。新中国的成立,给他以无限的激情和灵感,他的创作量迅速增加了。他不是美术院校科班出身,故称自己是“民间艺人”,并刻印章以志。因为立意新颖、造型自由,反倒促成了他的漫画意趣天成的童稚风格,独树一帜,生动活泼,为大家所钟爱。

  漫画应该配合政治,这已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对自己尚不理解的东西提笔就去画,很容易出问题。于是,华君武的漫画就出现了尔后使他真正感到内疚的东西。政治运动无休止地搞批判,华君武也随之画了一些人的漫画。他后来悔恨地说:“我画过胡风、浦熙修、丁玲、萧乾……一个人已经蒙受了不白之冤,我还画漫画去讽刺。今天回过头一看,实在太不应该。”“文化大革命”时期,华君武也被点名批判。名声越大,招来的飞沙越多;很快,华君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旋风,“跌”入团泊洼的猪圈里。

  换个角度看历史,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若非兜头的一盆冷水,浇得他寒彻骨髓,头脑可能还不能冷静。虽然,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以后才逐渐明了往日的是非:以前,自以为聪明的地方,其实是愚蠢的。近年来,他刻了一方印:“大愚若智”,用以自嘲,也许是把这段历史也总结进去了。

  那时,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筋疲力尽。开始时让他给厨房挑水,200米一个来回,一天要挑七八十担水。担水还不能进厨房,怕他下毒,这是一种政治歧视的待遇。以后是种菜、挑大粪,一冬下来,竟有万斤之多。因此也锻炼了身体,这是最大的收获。接着是入猪圈喂猪,在人生苦雨中,华君武却找到了乐趣。他有3个发现。其一,猪吃食时,大猪挤小猪,他打了大猪。以后,小猪见他来喂食时,竟敢挤大猪,真是“猪仗人势”。其二,他做了个铁爪子,给猪挠痒痒。以后猪看见他就自觉地躺下让挠,猪也能善解人意。其三,猪不高兴时不理人,不认识的人也不理,还真有点猪脾气。

  华君武对猪的观察,对他以后的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好处。总之,他精心喂猪、打草、煮猪食、做饲料,猪长得膘肥体壮,居然受到表扬。“文化大革命”中他得到两个“殊荣”:一是在美术界最早被打倒,二是最后一批被解放。1975年,于会泳让他出来主持工作,还让他创作漫画。他说:多年不画了,手都不灵了,婉言拒绝。过后,他不无庆幸地说:多亏那时我被打倒,不然还不知要干出什么蠢事来。庄子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至言也。

  奋进忘皤然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春风徐徐,华君武总结过去,感到内疚。内疚是埋在内心深处的,当然其责不全在己。他说:“有人说在那种大气氛中,任何人都不能避免,但作为一种历史的经验,个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训,很值得总结和深思。”

  漫画家也不是圣贤,很多漫画也有漫画家的影子,自己也不比别人更聪明。为了总结,应该正视历史,公开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方可慰亡魂,并警示后人。于是,在有名的进步记者浦熙修的追悼会上,华君武发去唁电,向家属写了检讨。自我批判了错误,以此来悼念逝者,这种检讨,是要有勇气的。如果注意一下,如此公开引咎自责的人数,就知道这种勇气的分量了。回头看历史,洞若观火。但那不是感叹之后的消沉,而是明了是非的奋进。

  华君武漫画的又一个新的高峰来临了。他用他的画,来画他深思后的思想。理解后的创造更活跃,更富有幽默感。比如“疑难杂症”等系列,讽刺社会政治的怪现象。比如,讽刺大吃大喝的大肚子,讽刺贪污的肥胖症,讽刺为升官撕破脸皮。包括其他漫画,连缀起来,真好像一幅长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别有一番特殊的味道,读来豁人心胸。他依然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使画幅更加通俗有趣。画猪,华君武可算是内行了。所以他给《大连日报》画“猪八戒”系列,于是,有了一个个可笑、可厌、可怜,又有点可爱的“猪八戒”形象,寓意深刻。

  经过涅槃,再生的人已经悟透了人生。他的画作,已经是随心所欲地挥洒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晩报》,不断地发表他的画作,单是1985年至1995年他就画了千幅左右。他有20多本画集出版,有的还被译为英文、德文。采访时华君武已经年届80岁,可并非垂垂老矣。他喜欢每天去买菜、寄信,在那里他发现了许多新鲜的素材。他喜欢给来信人回信,喜欢看报。

  他写了一首打油诗:

忽报八十岁,进入老社会。

本想退出去,时乎不再来。

去岁患心梗,对我亮黄牌。

最听医生话,指北不往南。

一不上文山,二不下会海。

饭不过五两,药苦当小菜。

不吃冰激凌,老年最忌甜。

没有咸月饼,中秋瞪大眼。

除了矿泉水,饮料都无缘。

大报字不大,晚报字更小。

老头看小字,高僧也难办。

  诗句的勾画,极像充满意趣的小漫画,其意仍然是孩子般的直率、坦诚。华君武说:我认为漫画家不应有双重人格,一面讽刺别人,一面自己又照样去做。就我而言,凡我讽刺的事情,我一定不去干。话是简单的,但真能以此自律,却真真是不简单的。

  梨花,春风摇曳;小鸟,顾盼枝头,蕴含着春的活力。

  华老有一颗青春不老的心,华老艺术之树常青。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