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2-24
江南可采莲,乘舟入遥天。根吮民族露,笔戳画皮穿。
沉浮随时事,猪圈看人间。大愚知若智,奋进忘皤然。
——作者题记
在华君武先生家的客厅里,在一幅“梨花小鸟”的国画前,我见到了漫画家华君武。
作者在华君武先生家中采访。
他虽鬓发苍苍,而面颜却满含精气神。画家都有独到的慧眼,从我凝视的目光中,华老看出我对那幅画很感兴趣,就指着墙上的“梨花小鸟”说:有一次林风眠先生让我挑他的一幅画送我,我选了这张。后来,别人奇怪地问,为什么偏偏看中了这幅像图案的画?我说这幅是林先生画作中风格比较特殊的。浩劫中,这幅画连同其他物品都被抄走了。归还时,大部分物品不见了,而这“小鸟”却意外地“飞”回来了,所以我格外珍重。可惜画幅被毁坏了一个小角,后来告诉林先生,他又照原样给补好了。
我边听边端详着画作,看不出有损坏的痕迹。只见梨花依旧春风摇曳,含苞待放;只见小鸟在经历了磨难浩劫之后,色彩虽显得暗淡了一点,但于顾盼之中,神情依然活泼可爱,小绒球般地蹲在枝头,似乎暗合着音乐的韵律。在这个弥漫着春天气息的屋子里,满头银丝的华老一双眼睛显得特别明亮。此时,他正沉浸在60年漫画生涯的回忆中。
江南可釆莲
1915年4月,华君武诞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杭州虽富,但带给华君武的却只是一种锦绣的情思。那时他的家境已成败落之势。华家原籍为江苏无锡荡口,祖父是前清秀才,以教书为生。后移居杭州,父亲肩挑全家生活重担,在华君武11岁时,因劳累过度撒手人间。生活的驱使,令母亲外出工作。她当过学校图书馆馆员,做过药店的店员。一个柔弱女人,怎能承担全家的生计,华君武只好常寄居亲戚家中,外婆家、舅舅家、姨父家都住过。也许是生活上过早经历的磨难,造就了他坚韧倔强的性格,这性格陪伴着他尔后漫长的人生。
华君武原名华潮,可能家人寄托希望于他,望他以后的人生,如潮水般澎湃轰然。“潮”字,杭州人读作“造”音,“华”又与“话”谐音。读小学时,小学生反过来笑话他为“造话”,杭州话是说谎话的意思。这可大伤了他幼小的自尊心,于是他哭诉于父亲。父亲无奈,只好为其更名为“君武”。度其意思,也是希望他有文治武功。父亲虽是希望,但不会想到在几十年之后,这个名字会标在中华美术史的丹青之上。
古人有云,“儿时了了,大未必佳”。华君武却反其意而行,小学时数学不好,坚持到“鸡兔同笼”的时候,已经“不甚了了”了。人们大概也不会料到,一个当今美术界名流,中学时的图画课成绩常是60分。图画老师是个女老师,看他的画,皱纹常上眉头。因为他常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画写生、画图案他感到没意思,从不规矩地画。上小学时,就连上手工课用纸叠猴子,他也要剪一刀,变成别的什么。有一次老师发火了,狠狠地数落了他几句,引得自尊心极强的华君武大哭一场。日后他却“恶习”不改,依然如故。图画课的成绩虽然不好,但他对画画却有浓厚的兴趣。考中学时,他迫切地想进美术学校学习。但是,美好的愿望却敌不过生活的逼迫。家庭生活困难,母亲让他学习工科,因为那时学习工科容易找到工作。这可苦了对数字不感兴趣的他,他在心里依然对画画情有独钟。
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邻居的一个孩子写了一个什么剧本,发表了,还得了奖。母亲常常叨念这件事情。他不甘示弱,也跃跃欲试。他看见当时的《浙江日报》《东南日报》常发表一些漫画,于是自己也画漫画投稿。初试自然不成,那就再试,再试不成就三试。生活的磨砺及对爱好的执着,促使他不怕挫折。
爱好是什么?爱好是引发非常自觉的行动的原动力。眼前的花花世界,在他的眼睛里都是一幅幅活动的画。于是,他拿起了笔。看见街道上扫马路的他画,看见送牛奶的他画,好像天地自然本来就是他绘画的素材。给报社投稿成了他那时必做的事。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以至于投稿多达200次。200次,这对于一般孩子来说,是了不起的数字,而又不中;若非坚韧之力,恐怕早就怀疑自己了。
“天道酬勤”,他当时也许还不懂这个古训;但他相信既然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去做。偶然之中,他看到报纸上发表的漫画都会题上一两句诗,于是他也模仿着在一张画上题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乐府诗中的一句。他画的是乘船采莲的女郎和“田”字形的叶子。不期居然发表了,而且还得了一块大洋的稿费。如果把文艺家们首次成功的情态都总结起来,那一定很有意思。华君武非常雀跃,把一块大洋尽数花掉,宴请全家。成功虽然是一件好事,但他未必想到在尔后几十年的生涯中,画漫画会让他寝食不安,苦乐系之。
带着这份喜悦,1933年他来到上海,就读于大同大学高中部。上海是当时全国的漫画中心,那里聚集着中华漫画的英才。
乘舟入遥天
漫画世界,对他来说真是天高地阔。
上海不愧是漫画的世界。诸多的报刊上,漫画作品琳琅满目。他的漫画也像冲破闸门的渠水,滚滚地流向了各处的河流湖泊。善观漫画“天象”的漫画大家,感到这不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时代漫画》杂志的张光宇、鲁少飞夸他,创办《论语》杂志的林语堂赞他。丰子恺是尽人皆知的漫画巨子,也很赏识华君武这个中学生的画作。
暑假时,华君武回杭州,恰巧丰子恺也到了杭州。于是,丰子恺做东,请华君武等人在杭州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聚会。丰子恺信佛,忌荤食素。文人相见,自然是以画会友。在华君武的眼里,丰子恺是大家、长者,相处之间华君武觉得丰子恺毫无名流派头,是一个很和善的长者。丰也以其慧眼喜爱这个后起之秀。席间,漫画是少不了的主题,饭后,天虽然已经薄暮,他们余兴未尽,又来到西湖中泛舟。舟入湖中,静谧安宁,满天的星斗澈映在湖水之中。仰视天,星灿银河;俯视下,浩荡星光,舟真如行在空中一般。丰子恺兴致极高,给华君武讲了许多天文的故事、星座的学问。华君武听得飘飘然,犹入仙界一般。
华君武在大同大学高中部学习,教数学的就是大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吴在渊。他教学极其严格,如果考试不及格给负分,那就直接影响总分。年少的华君武得了负分,上课无兴趣,就给助教画了一张漫画。不想,被淘气的表弟摆在了讲台上,这真乃“有辱斯文”。老师诉诸校方,声言若不开除这个“大逆不道”的学生,就不教书了。结果,校方给华君武记了两个大过。暑假时“恩赐”毕业证书,令其退学,不再升级。因为漫画,华君武一下子丢掉了升入高等学府的机会。
毕业了,不能学习只得工作。生性倔强的华君武,找到了一个银行小职员的饭碗。这主要是为了茹苦含辛的妈妈。饭碗不是好端的,有了工资,每月能给妈妈寄点钱。可工作是很紧张的,在黑暗的社会里,银行自然也不光明,老板虽然规定8小时工作时间,实际上要求职员早来晩走,远远超过了8小时,只能在很少的业余时间里画漫画。最使华君武看不惯的,是银行里的趋炎附势和老板的趾高气扬。但是,为了生计只能干下去。一次,一个小职员因为一点差错,被老板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在场的华君武看不过,出来打抱不平。这使老板大为惊讶,手下的小职员怎么敢反抗自己?于是,“槌床便大怒”地拍桌子,华君武也真的“小子无所畏”,竟也对着拍桌子。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说:“我不干了!”便昂然地走出了银行。这真为那些敢怒不敢言的同事出了一口气,视华君武为英雄。
但“英雄”走出了银行,却丢了饭碗。此行何处去?其实,华君武之所以如此大胆,也因为他早有打算,而且做了周密的准备。
早在上中学时,华君武就对社会的腐败愤愤不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横暴,激发了华君武的报国之志。在杭州时,他为抵制挂膏药旗,就曾和同学一起排着队,在西湖保俶塔下的日本领事馆前高喊“打倒列强”的口号。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又参加了学校的童子军义勇军,以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不愿当亡国奴而向往光明。后来在银行工作,一位同事借给他一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他虽不能全学明白,但新鲜之风吹入脑中。尔后又看到一本斯诺的《西行漫记》,他顿悟一般地觉醒了。他这才知道,原来中国的西北部竟还有一片这样的“圣土”。这可撩动起华君武那颗追求光明的年轻的心,他想去延安。但路途遥遥,人世茫茫,怎么去?玉成此事的,是他的一位莫逆画友黄嘉音。
黄嘉音是华君武初到上海时认识的一位画友,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这圣约翰大学非比一般,是上海最洋的贵族学校。黄嘉音画漫画,因为他接触欧洲文化较多,漫画有些洋味道的幽默。二人相识后,兴趣相投,遂成莫逆,常来常往。华君武把想去延安的想法告诉了这位好友,好友慨然资助了华君武一笔可观的路费。而且,好友认识当时影剧界、新闻界的活跃人士唐纳。唐纳帮助华君武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周恩来、王明、博古。此外,《中国评论周报》英文版编辑宋以忠,又给西安的一位在美国留过学的吴氏写信求助……华君武带了这两封介绍信,通通糊在皮箱的夹层里。
万事俱备,又加之从银行“光荣引退”,于是华君武毅然走上了他人生新的,也是奠定他尔后一生基础的关键之路。慕鸿鹄以高翔,这是成大业者的心胸。
根吮民族露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了,在黑暗的中国,侵略者的刺刀时刻在中国人的眼前闪动着。有良知的青年人,都向往西北的那片光明。这是众望所归。但真的要去,确实是千难万难。单说交通就几乎断绝,要想北上,只能取道香港,迂回向西北。但在他的心目中,延安太可爱了,对他有无限的吸引力。一日,他瞒着妈妈,登上了黄浦江口的轮船。黄嘉音前来送行。孤帆远影之际,华君武背对黑暗,面向光明,驶向了人生新的海洋。
香港尚未沦陷,诸多的文化人会聚此处,其中有许多华君武的朋友。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张光宇、鲁少飞鼓励他北上抗日,也有人挽留他,想让他留在报社,还有的想让他留在香港读书。华君武想,不到延安无颜见江东父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他谢绝了好友的挽留,离开了香港,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路程。
火车经广州,过长江,抵武汉。可是,北去的铁路中断了,只好折向西南。入重庆,转成都,到西安。华君武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宋以忠介绍的吴氏。但眼前的吴氏,却是一位披甲佩剑的国民党军官。华君武此时已存戒备之心,吴氏见信后,面有难色,说若再向北去,入陕北,一路封锁极其严格,关隘重重,他是爱莫能助。他又表示,既是文人,不如留在西安胡宗南处,在胡宗南处搞文艺活动。华君武婉言谢绝了。分手后,已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取得联系的他,又把情况告诉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唯恐事情有变,立刻给他开了通行证,身份是八路军“上士文书”。次日上路,到达咸阳后,又骑上小毛驴,进了陕北公学学习,被编入48队。从此,华君武的人生之舟,驶入了广阔的大海。
1938年,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成仿吾从公学内选了美术爱好者到鲁艺学习,华君武也在其内。学员们上山伐木,自盖画室;用树枝烧炭制作炭笔,用马莲草制作画纸,真是因陋就简。连搞雕塑的王朝闻需要一间有天窗的屋子,也只好将就了。古训:“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此之谓也。一群共和国的新文艺的奠基者,就在这样近乎原始状态的环境中学习、创作,为共和国种植着精神的食粮,创作的热情极其高涨。
在鲁艺学习后,华君武被留在了鲁艺任教。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合办了鲁艺漫画墙报和同人墙报。其实是将一长蓝布挂在墙上,画作贴在上面。虽然简朴,画作却意趣盎然,引来许多军民观看。多少年后,有人对华君武说,你的那张许多人为抢木桶里的面条,双脚朝天的画至今还记得。但是,画作虽好,也只是留在观众的脑海中。墙报一结束,原作也就随之消失了,很多画作无法保存。漫画为扩大影响,总要发表的。但那时在延安,不可能用锌版制版,只好请人用木板制版。对为他的木刻制版的报社工人,华君武十分感激,至今不忘,还特意写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曾国兴、杨思胜、陆斌。因为木刻制版,原作就不能保存了。华君武和木刻家古元同住一个窑洞,有时古元将华君武的漫画制成木刻。
漫画一般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在那个时候,漫画必须紧密配合形势,要常听取领导的意见。报社离鲁艺有8里路,要得到领导的意见,需要走8里路去报社,由在《解放日报》工作的漫画家张漕转达。然后再走回来,构思创作,画好后,再送到报社。那期间,华君武对这条路极其熟悉,不知走过了多少遍。作品一经发表,也略有稿酬,当然是极其微薄的,但毕竟是一笔收入。得了稿酬,华君武就买点浊酒,买挂羊腔骨,加点儿西红柿、萝卜,在火炉上一炖,作为下酒菜,和一起工作的同志开怀畅饮几杯。这就算是最大的奢侈了。以后进了城,日子好过了,他也经常吃这种菜,保留这种做法。
1940年、1941年,漫画家举办了两次漫画展览,1940年的是反法西斯的题材,1941年的是延安生活题材。后者由漫画家蔡若虹、张谱、华君武主办。此次画展影响很大,参观的人很多,连毛泽东都去了。华君武见到毛泽东后,请他提意见。毛泽东说:“漫画要发展。”
展览后不长时间,毛泽东让报社的舒群邀请这三位漫画家,一起到毛泽东的住处枣园做客。届时,蔡若虹、张漕、华君武、舒群四人到了枣园。落日熔金之时,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他们。8月,陕北的天气尚存暑热,毛泽东还穿着一身灰色的粗布干部服,宽宽大大的,满面祥和。初见毛泽东,宾客们不免有点儿拘束。席间,举杯之时,毛泽东很自然地询问每个人的家乡。蔡若虹是江西人,毛泽东微笑着问他:你知道张天师的历史吗?他一时答不出来。于是毛泽东幽默地讲了半天张天师和道教,说张天师是道教的始祖,东汉人,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西晋时期,其第四代传人张盛,移居江西的龙虎山云云。毛泽东又讲了很多有关漫画与讽刺原则的意见。
毛泽东的渊博与风趣,让大家开怀。拘束之情没有了,大家畅谈起来。华君武看见桌子上有一碟盐末青椒,他早就听说主席爱吃辣子,禁不住问:听人家说您吃西瓜也就辣子。毛泽东笑着说:长征到陕甘边境,我正吃辣子就饭,忽然有人把当地的西瓜送到桌子上来,我吃完饭就吃西瓜。湖南人爱吃辣子,但也没有就着辣子吃西瓜的。说完,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大家也笑了,主客欢快的笑声散落在院落四周。毛泽东的祥和使客人们都敞开了心扉。华君武说:与敌人对垒,冲锋我可以,但若一旦被捕,可能受不了严刑,那怎么办?这可是华君武心里深处的话。毛泽东想了想,说:你要想到人民。临走,毛泽东把他们送到坡下的小门,又对华君武重复了一句:你要想到人民。
为人民,是的,这是一代伟人最基本的思想。毛泽东一生就是为这个思想而奋斗的。这给华君武很深的印象,这个思想也一直指导着华君武的漫画创作。华君武说:如果说我的漫画有一点成绩,那就是在延安奠定了为人民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民族化的问题放在现在来说,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但在那时,却使很多人的思想碰撞得火花四溅。若用洋人的喜怒哀乐来描写中国人的感情,其创作的作品大概不能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血肉相连。
毛泽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思想像一盏灯标,引导着文艺家的大小航船。路明确了,但“修炼”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华君武也努力地参悟这个“禅”。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家们都分赴各地农村,如根深扎于大地般地吮吸着民族的甘露。木刻家古元下乡后,当了乡文书,创作了许多好作品。
1943年,华君武随鲁艺到绥德、米脂等5县开始下乡4个月。除了刮锅烟子调黑色,在黄土墙上写标语,在戏曲中“跑龙套”,漫画是一无所获。农民看不懂卜劳恩的洋画,看了也笑不出来。这可使华君武大伤脑筋。
有心人处处可以得到启发。苦思冥想之时,他听说他的江苏同乡、作家孔厥有一本收集农民语言的小册子,但秘不示人。华君武求助于孔厥,他当即把那本小册子展示给华君武看。那小册子里记录了孔厥在下乡后收集的人民大众的特殊的语言,诸如成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虽然出于无文化的民众口里,但那比喻的贴切,形象的鲜明,语言的生动,是文人所不及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要懂得群众的语言。”孔厥用民众的语言写小说,我为什么不用民众的语言创作漫画?这可真是天机道破。华君武立刻也准备了小册子,四处收集民众的语言。日子一长,竟也积累了一大本,真是字字珠玑。他用这样的语言作创作的思路。这回,他的漫画,就真的找到了一个喷发口而一发不可收拾。
经济封锁,使延安的物质极度贫乏。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求生存的精神,使延安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的生命力。华君武和别人一样,生活得依旧是意趣盎然。他和木刻家古元一起,在山腰上种了很多蔬菜,一年四季可“自食其果”。延安天地广阔,到处是他们锻炼的空间。为了增强体魄,他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但说得容易,做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延河水清且涟漪,“鲁艺们”在其中遨游,但华君武不会游泳,连“狗刨“也不会。导演、边区戏剧协会主任崔嵬过来托着他,还教给他一个顺口溜。华君武按顺口溜练习了几次,竟然也能徜徉于延河之中了。冬天在冰冻的延河水上溜冰,冰刀是用敌人的炸弹皮请铁匠打成的,居然也能往来其中。延安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却充满了乐观精神。
(未完待续)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中华文化传承者》;作者:石梅;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