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30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简称“抗战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坐落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与宛平城、卢沟桥一起,构成了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一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初名为“广利”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桑干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乎卢沟”。燕人以黑为卢,此桥因跨卢沟河故名“卢沟桥”。
卢沟桥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就是以发生在这里的“七七事变”为开端的。卢沟桥是一座历史的桥,一座艺术的桥,更是一座英雄的桥。
卢沟桥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一座十一孔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有雕刻精美的大小石狮共计501个。桥东西两端均有汉白玉石碑,东面有清乾隆御笔的“卢沟晓月”碑,“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
二 宛平城
宛平城在卢沟古桥的东侧,扼桥而立,是当今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与卢沟桥一并于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宛平城始建于公元1638年,竣工于公元1640年,由明代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原名为“拱北城”, 清代改为“拱极城”。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宛平城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成为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
现在的宛平城历经多次修葺。宛平城内复建了包括宛平县衙、卢沟驿、兴隆寺及拱极营等建筑,同时增加了戏楼等景观,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已复建完工的宛平大街形成一条古色古香的明清文化步行街。
宛平城,不仅是一座袖珍小城,更是一座巍峨雄关。宛平城,不同于一般城池,实际上,它是一座桥头堡,扼守着卢沟桥这一从南方通向北京的交通要道。
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于1987年,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每年7月7日,这里都举办“抗日战争纪念活动”,场面宏大,是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抗战馆主要由序厅、展厅、半景画厅和辅助用房组成,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建筑。整体空间设计及造型处理简洁、质朴,色彩处理深沉、庄重,较好地突出了建筑的特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照片达5000余件,以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有关遗物和文稿为主,其中有些文物已成孤品,馆藏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文献、书刊、档案、资料数千件。
展览分为“综合厅”、“日军暴行厅”、“人民战争厅”和“抗日英烈厅”四部分,陈列形式采用巨幅照片、形象图表及现场复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结合的方法组成立体空间,使观众产生强烈印象,如“地雷战景观”、“地道战景观”、“水上游击队”等立体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半景画的陈列采用声光变景技术,使半景画的陈列艺术达到了当前的先进水平,再现了“七.七事变”的战斗场面。英烈厅中的主题雕塑更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意喻着英烈不屈的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这样感天动地的伟大胜利,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值得世界人民永远铭记。
(人文之光网综合整理,信息来源于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官网、北京旅游网等,图片来源:央视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