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二十一)“我在中国漫长岁月中得到的小小荣誉”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04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一位留着大胡子的外国医生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来到宛平城,救治在战火中受伤的中国百姓。他,就是习近平主席曾专门提到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一名生活优渥的法国医生,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运送药品给八路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他曾在西山的家——贝家花园,追忆这位“法国白求恩”热切支援中国抗战的往事。

  交中国朋友推进中法交流

  在北京西山的鹫峰脚下,走过一段不算太长的木栈道,再踏石阶而上,一片葱茏的橡树林将人拥入怀抱。“西山植被原以槐树、油松和灌木为主,贝熙叶则在这片山坳中,种植了百十余棵橡树,百年前的小树苗一寸寸地成长,现已挺拔矗立、林木葱郁”……橡树林中的一块红色铭牌,向人们讲述着贝家花园主人的过往。

  1912年,古老的中国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国取代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贝熙叶被遥远东方的巨变所吸引,向上级提出到中国任职。他与中国长达42年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贝熙叶到北京来是1914年,担任总统医疗顾问、驻华公使馆医生和圣米歇尔医院(俗称“法国医院”)的院长。给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看病,让贝熙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他将这些收入慷慨地用于给穷苦百姓治病。贝熙叶在城里大甜水井胡同的家和在西山的家,又是他为附近百姓看病的免费诊所。也正因此,贝熙叶与街坊们的关系处得很好,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贝”。

贝熙叶在医院的工作照。

  “老贝”与好友铎尔孟(《红楼梦》法文译者)、民国名人蔡元培、李石曾等一起,构成了一个中法“朋友圈”,这个“朋友圈”的关键人物就是“老贝”。他们从改良社会的目标出发,希望通过教育救中国,做了许多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大事。

  1917年5月,留法教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华法教育会在北京成立,铎尔孟、贝熙叶积极加入。在这里,将赴法勤工俭学视为培养年轻救国英才途径的李大钊是他们的同事。因为贝熙叶在使馆的官阶很高,在中外圈子又备受尊敬,所以很多法方事务都由他牵头。他和朋友们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促成了法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接纳。他还和朋友们一起为留法学生争取到了法国轮船公司的半价船票,并代表华法教育会为学生签发赴法推荐信。

  法国有大革命思想,是当时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1920年3月,吴玉章就在送别四川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会议上号召青年学生说:“俄国革命党人无不历法国,吾人欲察其发动之源,亦不可不一往考察”。一时间,赴法勤工俭学潮席卷全国。1919年至1920年间,共有17批近2000名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成了中国革命先驱和新中国开国元勋,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蔡畅、陈毅、聂荣臻等。

  1920年,践行教育救国理想的中法大学在北京创立。从中法大学还在孕育时就全心投入的贝熙叶,担任了中法大学的法方董事、陆谟克学院教授和中法大学校医。沿袭勤工俭学的精神,中法大学在西山建立了农林试验场,这给了学生们走出象牙塔的机会,得以在农林实践中培养改造社会的理念和决心。出身于农家的贝熙叶十分热心学生们的农林实践,请来百望山圣约瑟堂的教士教授学生们葡萄酒的酿造方法,还从法国引进许多珍贵树种,在农林试验场和贝家花园周围广泛种植。今天我们在橡树林中看到的那些树龄近百年的老橡树,就是贝熙叶当年亲手所植。

  战火中竭力救治受伤百姓

  1937年1月,贝熙叶从法国医院院长的职位退休,开始以普通医生的身份在北平多家医院出诊。此时的贝熙叶已经在北平生活了二十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越来越喜欢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对自己在这里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后,平静的日子就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击碎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震天的炮火持续了很久。贝熙叶挺身而出,主动要求为红十字会出力。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1937年7月的一份档案中记载:“使团全体医官,由贝熙业(叶)大夫代表来函,愿为红十字会服务,当经复函,表示欢迎。”

  连日来,贝熙叶一直忙于联络各使馆医官和几家外国医院,组织红十字会救治伤病员。7月30日一早,他赶到法国使馆了解战况,正好刚上任的武官要去前线察看,他便自告奋勇一同前往。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他们开车驶向宛平城。

  沿途的景象满目疮痍。到处都是逃难的人流,被日军炮火击中的建筑依然在燃烧。宛平城的境况更加令人不忍直视。百年古城墙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城里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摧毁。街道上,一位老妇人跪坐在路中间嚎啕大哭,身边躺着的年轻人一动不动,胸口在流血。贝熙叶赶紧上前给这个年轻人仔细检查,发现他尚有一丝呼吸,连忙招呼武官将他抬到附近的一块门板上。贝熙叶打开随身携带的医药箱,对这个年轻人进行紧急救治,奇迹般地把他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

1937年,在宛平城被贝熙叶救治的男子和他的母亲。

  在回城的路上,贝熙叶想到他在西山的家——贝家花园离南口战场非常近,于是赶紧回到贝家花园,并召集家里的人一起帮忙,将那里变成一个红十字救治站,收治伤病员。

  开辟通往根据地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让贝熙叶十分痛恨。在中国生活多年,贝熙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历尽磨难的中国的一分子,他坚信日本侵略者注定失败。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的黑山扈战斗,更坚定了他的信心——在这场战斗中,一架日军战机被游击队用机枪击落。但他也深知,仅靠个人的善举无法阻止侵略者的铁蹄。当一个老朋友找到他询问能否帮忙往“山那边”运药品时,贝熙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老朋友是新街口基督教堂长老黄浩,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北平地下党抗日情报人员。当时,晋察冀的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到西山地区,但是抗日根据地物资紧张,药品奇缺,特别是西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严禁西药流入根据地。黄浩在努力寻找联系根据地的安全通道时,想到了贝熙叶。贝熙叶经常往返城内和西山之间,既是外国人,又有医生的身份,是运送药品的理想人选。更重要的是,黄浩与贝熙叶很早就认识,深知贝熙叶的脾气秉性,认定他一定会为中国的抗战尽自己的力量。当他敲开大甜水井胡同贝家大门时,贝熙叶果如他所料,义无反顾地答应帮忙开辟通往根据地的药品生命线。

  今天我们从城里前往贝家花园,一路都是平坦顺畅的柏油大道,而在当年,这条路道阻且长,不是泥泞的土路,就是坑洼不平的山路,还有日军设下的重重关卡。尤其是日军在温泉镇修筑的“胄乃城”,扼守城内到西山的交通要道,无论昼夜,过往人车都要经过层层盘查。一旦被日军发现帮助中共抗日的证据,无论是什么身份都难逃一劫。

  贝熙叶深知其中的危险,但却从未推脱过。开始时,他还能开车运药出城,后来因日军加紧掠夺物资,车也没法开了,只能骑着自行车运药。一次又一次,古稀之年的贝熙叶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药品,从大甜水井胡同出发,经西直门,到海淀,过颐和园、百望山、温泉村,一路骑行40多公里,最后到达贝家花园。那个时候,在西山夜色初上的星空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留着白色大胡子的外国老人风尘仆仆地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用自行车为八路军运送药品的贝熙叶。

  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曾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空开辟一条空中通道,65万吨物资通过这条航线运往中国支援抗战,因航线沿途山峰如骆驼峰背一样起伏连绵,异常惊险,故被称为“驼峰航线”。半个多世纪后的2014年,贝熙叶用自行车运送药品的这段路程,被访问法国的习近平主席称作自行车“驼峰航线”,足见其艰辛危险和宝贵贡献。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异常宝贵的医药物资,就这样在贝熙叶的帮助下,经贝家花园转交给地下游击队,再翻过门头沟的妙峰山,最终送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的战地医院。

  秘密为八路军伤员动手术

  在贝家花园的整个建筑群中,一个由花岗岩砌筑的三层碉楼十分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当年贝熙叶在西山家中开设的免费诊所。站在碉楼前,门楣处那个当年友人感念其义举相赠的石匾上,“济世之医”四个大字历经沧桑仍清晰可见。

当年,贝家花园中的碉楼。

  在这里,贝熙叶不仅给当地村民免费治病,而且还给受伤的八路军秘密做过许多次手术。抗战期间,贝熙叶和他的助手、后来的夫人吴似丹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在碉楼诊所里给八路军动手术,取子弹、上药、包扎。据吴似丹的弟弟吴一九说,吴似丹“一共帮他手术动了七次,这七次都是帮游击队,八路军、游击队在那儿,因为妙峰山那儿属于共产党管的地方。”

  在贝家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贝熙叶和八路军站在一起,照片背面则是他的题字:1939,八路,北安河。

1939年,贝熙叶和北安河的八路军在一起,中间背影为贝熙叶。

  帮助中外进步人士前往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在贝家花园的这座碉楼里,贝熙叶藏过药,藏过地下共产党员,还藏过当时送往延安的一部大功率电台。古朴的贝家花园实际上成了八路军的交通联络站,不少有志投身革命的中外进步人士和重要物资,都是通过这条特殊的“驼峰航线”辗转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在北平开始逮捕英美人。和贝熙叶一样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夫妇、班威廉夫妇,早就听说过贝熙叶帮助中国抗战的事,于是在危急情况下选择投奔贝家。贝熙叶正好不在家,管家王岳川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向组织汇报后,根据地派人将林迈可一行安全护送到了后方。后林迈可抵达延安,担任无线电通讯顾问。在他的努力下,延安建成了大功率国际电台。1944年9月1日,以“新华社延安”为电头的英文通讯稿发出,世界首次听到了来自延安的消息。

  1943年,贝熙叶的老朋友黄浩暴露了,为摆脱日本兵的追捕,同样是在贝熙叶的帮助下,经贝家花园奔向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多年后的一张便条上,贝熙叶这样写道:“我刚刚翻阅了我的资料,它们未加整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杂乱。我关上抽屉,也许永远不会再打开它。我忽然想到,也许有一天,我的孩子或孙子辈会有人看到它们,会因此知道这里面珍藏着我在中国漫长岁月中得到的小小荣誉。”

  岁月流转,真情永驻。贝熙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支持和贡献,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中国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

  初夏时节,在修缮一新的贝家花园里,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这里,了解他,缅怀他。

修缮一新的贝家花园。(摄影:刘岳)

  当年,贝家花园中的碉楼是贝熙叶的免费诊所,这里藏过给八路军的药。如今,碉楼依然矗立在苍松翠柏间。

  在通往贝熙叶住所的林间小径,记者碰到了一对来这里郊游的父女。这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儿的手,正在为她讲述贝熙叶的故事:“贝熙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法国大夫,他为中国的老百姓免费治病,还给八路军送去了救命的西药……”

      (来源:《北京日报》2021年6月3日,第14版;作者:黄玉迎;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