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的红色基因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9-22

  西山地区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李大钊先生就长眠在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20 世纪 20 年代在西山地区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周恩来、蔡和森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党员。

  1937 年 8 月日军占领平津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在萧克等将军的带领下,充分发动群众,在 1938 年 3 月创建了以现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作为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 同时也成为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前往解放区的华北革命青年、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都要通过这个“走廊”奔赴延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妙峰山和山脚下的涧沟村,地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是平西秘密交通线上重要的交通站,它对于开展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络工作,对于北平、天津和东北地区的情报收集工作,对于出入北平、天津和东北地区过往人员的接送及军用物资的运送等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西山脚下樱桃沟建有“一二·九”运动纪念亭。1935 年 12 月 9 日、16 日, 北平几十所大中学校近万名学生走上街头,两次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与游行示威活动,统称“一二·九”运动。此后经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组织的建立和活动,这场运动历史能量的释放一直持续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今天我们回望 80 多年前的这场运动,仍能真切感知当时一代青年学生的热忱、勇气、心系民族危亡的使命感,以及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望与追求。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的侵略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北危机。1931 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继续向华北推进。1933 年初,日军进逼战略要地山海关,随后突破长城各口长驱直入,对平津形成“围城”之势, 黑云压城。虽然《塘沽协定》的签订暂时缓解了中日双方的紧张对峙,但日本从未停止侵略的脚步。1935 年五六月间,日本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多起事端,提出“华北特殊化”,意图以“自治”名义将华北五省从中国版图上抹去, 建立“第二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步步退让。11 月,殷汝耕在河北通县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社会上建立“华北国” 的传言到处传播,战争乌云在华北上空蔓延,民族危机不断迫近。

  自20 世纪中国青年学生群体兴起以来,他们都是对社会时局感知最敏锐、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北平学生对华北危亡有更切身的感受,对自身在救亡运动中的重要责任也有更清醒的认知。1935 年 12 月 9 日清晨,包括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女一中等十几所大中学校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特殊化”等口号。“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时代强音,“一二·九”运动正式爆发,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

  1936 年暑假,作为“一二·九”运动的产物,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联合北平学联,组织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的先进青年学生在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大觉寺、周家花园一带举办了几期夏令营, 主要目标是让队员接受集体生活的锻炼。营内生活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内容安排非常充实,晨起后多以爬山代替早操,早餐后是演讲会,左翼教授如杨秀峰、黄松龄、施复亮等讲授时事政治,分析抗战形势,总队长兼军事教官白乙化阐述军事理论、军事战略等问题。下午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分敌我双方, 展开游击战、伏击战、攻防战、遭遇战等军事演习。晚上,营员们围在青石旁, 举行政治理论讨论会,并演出救亡戏剧等,同时还印发《行军日报》。第一期夏令营期间,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与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共同在当时夏令营活动的中心地——香山樱桃沟的一块巨石上镌刻了“保卫华北”四个大字。

  1974 年 8 月,陆平的儿女根据他的描述在樱桃沟重新发现了这块石刻。1983 年 12 月 8 日,在樱桃沟举办了首都青年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大会,并对“保卫华北”石刻进行了整修。1984 年 12 月 8 日,在“保卫华北”石刻原址开始建设“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于 1985 年 12 月 9 日纪念“一二·九”运动 50 周年之际正式落成,成为香山地区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遗迹。

  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在萧克等将军的带领下,于 1938 年 3 月创建了以现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由于位于日伪统治华北的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抗战贡献。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北屏障和前哨站,是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两块根据地的坚实后方,对边区的巩固和壮大起过重要的掩护和拱卫作用;作为八路军向冀东、热河、察哈尔等地挺进的前沿阵地,平西抗日根据地也是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陕甘宁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 很多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通过这条通道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平西抗日根据地又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前哨站,从这里挺进东北,为解放东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国医师贝熙业自 1912 年来到中国,曾担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贝熙业为村民开设的免费诊所,也曾是中国共产党京西地下情报联络站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年近 7 旬的贝熙业以此为掩护,源源不断地将药材、器械从敌占区送往晋察冀边区,两台大功率的发报设备也是通过这条特殊的路线运往延安。此外,还有现在位于海淀区管家岭、车耳营、凤凰岭至门头沟一线的“林迈可小道”,通过这条线路可以前往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西山也是中共中央与毛泽东在 1949 年进驻北平时最初的居住和办公地, 是中国共产党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实现大进军的指挥部。新中国在这里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人员,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驶往刚刚解放的北平。25 日清晨 6 点,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专列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当日下午 3 时,毛泽东等人一同来到西苑机场,会见了北平市各界代表以及民主人士共 1000 多人,并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傍晚时分,毛泽东等前往香山静宜园,住进双清别墅。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报了“党中央毛主席胜利抵达北平”的消息。

  中共中央在西山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基本胜利走向全国胜利,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军事上,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进军,解放了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政治上,同各民主党派一道,围绕如何筹建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共商大计;经济上,探索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构成和经济政策;毛泽东在西山完成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成为建立新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石。西山既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设新中国的起跑线,中共中央在西山时期的伟大实践,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