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丨郭守敬与元大都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7-12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是 13 世纪中叶至 14 世纪初期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领域成就卓著。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郭守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国际天文学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颗小行星以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从“一个人”如何影响“一座城”的视角考察,郭守敬作为杰出水利学家的灿烂光芒无疑更加耀眼。

  金末正大八年(1231年),郭守敬生于顺德路邢州皇寺镇郭村(今河北邢台县郭村)。中统三年(1262年),21岁的郭守敬得到中书左丞张文谦举荐,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兆奈曼苏默古城)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被任命“提举诸路河渠”,负责经办各地水利事宜。至元元年(1264年),他跟随张文谦巡视西北,力主“因旧谋新,更立闸堰”,迅速修复了唐徕、汉延等古渠。河套地区再现“塞北江南”的丰收景象,百姓为造福于民的郭守敬建立生祠。青年时期小试牛刀即有如此成就,元大都与大运河则为郭守敬提供了大展宏图的广阔舞台。

  郭守敬主持元大都的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集中在始于至元初年的重开金口河、引用玉泉山水,至元末年到大德年间的开凿通惠河、堵塞金口河两个阶段,中间的十多年致力于天文测量、仪器制造与历法编纂,但他始终领导着全国范围内的大运河规划治理。作为元大都继承者的明清北京,其城市水利与漕运状况明显不及元代。郭守敬是整治国都水脉的初创者。

  根据忽必烈的决策,刘秉忠提出元大都的规划思想并主持营建,负责水利事宜的郭守敬则需先行一步。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任都水少监。次年十二月主持重开金口河,恢复了金代把卢沟(今永定河)之水自金口(东汉车厢渠的引水口,在今石景山发电厂内)引向东流的人工河道。西山出产的木料、石材、石灰借此运往大都建设工地,下行的河水汇入通州一带的运河以接济漕运。为解决引水与防洪之间的矛盾,郭守敬采用了三项关键技术:将取水口上移到金口西北的麻峪(今石景山区麻峪村附近),比原来更容易控制引水量;在金口闸前开挖减河,一旦洪水暴发,可由此回流到卢沟的主河道;在金口河中段的今玉渊潭附近,利用卢沟故道的天然洼地调节水量。直到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鉴于运输西山木石已非当务之急,为确保大都与卢沟两岸村庄的安全,郭守敬才主动将金口河堵塞。

  玉泉山水是清河的上源,金代中都北郊白莲潭(元代积水潭)至通州之间的运河也以此作为补给水源。中统三年(1262年)郭守敬在上都“面陈水利六事”,第一项就是充分利用玉泉山水恢复这条漕运通道。朝廷为此委派河道官宁玉负责“疏浚玉泉河渠”。营建大都之后,玉泉山水首先要保障宫廷御苑使用。大约在至元十一年到十五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金水河,从玉泉山下引水,经大都和义门以南的水关入城,辗转流入皇城太液池。在金水河与其他河道交叉处,专门修建了“跨河跳槽”工程。金水河的水位比槽下河道高出两三米,既能防止水源污染,又可使皇城内实现自流供水。这样一来,积水潭至通州的运河变得更加缺水,至元十六年在郭守敬主持下,河上拦腰修建了七座滚水坝,通过分段蓄水保证漕运,这条运河由此得名“坝河”。

  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提出 11 项水利开发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收集昌平白浮泉等玉泉山麓的水源接济漕运,沿着金代闸河的旧迹修建通州至大都的运河。鉴于昌平与大都之间有沙河、清河阻拦,白浮等泉水无法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径直引向东南,郭守敬巧妙设计了一条迂回的路线:大致沿着 50米等高线在山麓开凿引水渠,先引白浮泉水向西,再转而向南,沿途依次收纳另外九处泉水,最终汇入海拔 40 米的瓮山泊。这条引水渠通称白浮堰或白浮瓮山河。瓮山泊成为大都城西的一座水库,源源不断的清水由此汇入积水潭。在白浮瓮山河与多条山溪的交叉处,郭守敬设置了 12 处“清水口”,以防夏秋频发的洪水冲毁引水渠道,这是钢筋水泥时代之前的匠心独运。至元二十九年春,通州至大都的运河开工,丞相以下的所有官员奉命到工地劳动以示支持。次年秋天完工时,恰逢忽必烈从上都返回。他看到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况,欣然为新开辟的运粮河道赐名“通惠河”。从此,南来的漕船经由通惠河直接驶入大都,全线贯通的大运河以积水潭为北端终点码头,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元大都的城市发展。屡屡受到水源不足困扰的坝河也得到瓮山泊的接济,漕运功能有所恢复和改善。

  郭守敬精心设计和改造的大运河,为历史上的北京自元代以来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提供了交通运输的地理依托。依靠这条绵延三千余里的水运航线,偏处国家陆地版图东北隅的首都增强了政令通达、控御海内的能力,因而能够调集举国资源营造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来自南方的漕粮和其他物资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漕运兴盛促使积水潭沿岸成为大都最繁华的区域,出现了南北交融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虽然大运河自清末以来不再发挥漕运功能,但由此凝聚起来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文化带。其中最能显示北京历史文脉的内容,几乎无不有赖于郭守敬的奠基之功。郭守敬作为北京历史文脉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今人仍然享受着他的遗泽。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