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6-09
安禄山叛唐,自渔阳(今天津蓟县附近)以十五万之众南下攻占洛阳, 次年取长安,迫得唐玄宗李隆基奔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许多人都是通过杨贵妃的故事了解安史之乱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流传千古,“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与白诗并行的《长恨歌传》称:“天宝十载(751 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夜始半, 妃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情节哀艳离奇,更增加故事的情感分量,于是其人其事传诵千古。
唐王朝兴盛的源头可追溯到太宗一朝。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吸取了历朝历代特别是隋朝治乱兴衰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经济迅速恢复。太宗崩,高宗即位,至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启开元,进入盛世。武则天死后, 政权曾有过短暂的波折,但李隆基果敢刚毅,平定叛乱,稳定政局。712 年, 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即为唐明皇,开启了他毁誉参半的皇帝生涯。
经历了风雨与挫折的帝王,往往能够在其统治时励精图治,唐玄宗统治前期亦如是。他以敏锐的眼光为国招贤纳士,一时间,人才云集,姚崇、宋璟(jǐng)、张说、张九龄等贤人先后任宰相。姚崇曾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主要内容包括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限制皇族专权、杜绝宦官专权等,玄宗一一应允。面对严重的蝗灾,玄宗应对得法,使唐朝渡过了难关。
一个好的开始,并不代表有一个好的发展过程,更不代表有一个好的结局。随着玄宗皇帝登基日久,其励精图治的初心被一点点消磨。张说、张九龄等贤臣渐渐离开了他的视线。李林甫等奸臣赢得了青睐,这样一个“口有蜜、腹有剑”的佞臣,把持朝政近二十年。这二十年,也是大唐从鼎盛急转而下走向衰败的二十年。这二十年,玄宗的脑中充斥的不再是官吏是否称职、百姓的灾情与疾苦,不再是边疆的安宁与和平、军队是否有强大的战斗力。取而代之的,是对群臣的猜测,以及对美人的溺爱。而最后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先是对武惠妃的溺爱,将三个亲生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jū)废为庶人,随后加以杀害。在武惠妃死后,将自己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强纳为妃,并于公元 645 年封其为贵妃。
自从有了杨贵妃,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等大政方针,失去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眼光,尤其是对边境事务,他长期不闻不问,满以为天下太平,对包藏祸心之人不加提防, 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古语有云:“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玄宗时期的那些远大目标,以及志勇双全的形象,也一去不复返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该来的终归会来。安史之乱, 打破了玄宗的迷梦。马嵬坡下,贵妃惨死,皇帝溺爱的一切被剥夺。肃宗继位, 将皇权也拿走,仅剩下“太上皇”的礼遇。玄宗终于饱尝了家破人亡的悲痛。此时,他满鬓斑白,只有一颗垂垂等死之心。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七年, 玄宗与世长辞,他并没有看到安史之乱被完全平定的那一天。安史之乱之后, 大唐已虚弱不堪,地方割据问题严重,俨然尾大不掉,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强大, 时刻威胁着中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唐又续命了一百多年,最终于907 年被后梁所灭。
安史之乱不但是整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视之为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这支起自帝国边鄙、杂糅胡汉的安史叛军, 以风卷残云之势在不过两月的时间内便攻陷两京,占据半壁江山,后经八年浴血奋战,唐廷虽最终平定叛乱,重建一统,但仍不得不绥靖叛军余部,纵容这些世居河朔的骄兵悍将取得半独立的割据地位。而安禄山这位身世暧昧、粗鄙无文的塞外武夫究竟有何神通,一时之间竟摇动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根基, 甚至若非因其内部的倾轧,燕唐之间,鹿死谁手,恐怕都很难说。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