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1-06-09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侧清水河北岸的三级阶地上面,高出河床 25 米多,海拔大约 390~400 米。估计在 11000 年—9000 年前东胡林人居住此地时期,河床没有现在这样深,取水应该是十分方便的。清水河是永定河较大的支流之一,河谷两侧分布着河漫滩和阶地。第三级阶地由砾石层和河漫滩沉积物构成,分布于清水河主河谷中,底部为砾石层,其上覆盖全新世黄土,现为山区农耕地。
1966 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在东胡林发现人骨化石,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在清理过程中又获得三个个体的残存人骨化石以及螺壳项链、骨镯等,此后东胡林遗址一直深受关注。2001 年至 2005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连续三次对东胡林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反映当时文化的石器、陶器、骨器、兽骨、人骨、螺壳等极具价值的遗物及烧火遗址,还发现完整的新石器早期墓葬,从而为探究北京地区的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质学上的第四纪包括更新世 ( 距今 280 万年—1.1 万年 ) 和全新世 ( 距今 1.1 万年至今 ) 两个阶段。在更新世阶段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冰期,有广泛的冰川堆积。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之后,即距今约 1 万年前后,全球气候回暖, 冰川消融,进入全新世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而东胡林遗址正反映了这种过渡时代的典型特征。
根据对东胡林遗址早期文化层中孢粉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地区在全新世早期木本植物明显增多,与更新世晚期的马兰黄土时期相比,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表明当时气候已趋温暖。同时,在发现的树种中有现代生长在亚热带的铁杉树,说明在全新世早期北京地区气候回暖时气温曾大幅度升高,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胡林遗址反映出的更新世、全新世之际自然环境的这种变化,在北京地区并不是孤立的,20 世纪 80 年代环境考古学者在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综合考察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在距今 1 万年以前,北京地区植被成为森林、草原混合类型,也就是前述东胡林遗址中反映出来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同时也存在草甸植被的混合情况。正是在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是自然环境的明显变化。
东胡林遗址在 2005 年发现了房屋居住遗址,充分说明东胡林人已经过渡到定居生活方式。自 2001 年以来进行的 3 次发掘中都发现了烧火遗迹。这些烧火遗迹值得注意,因为这些遗迹都是些较具规模的“火塘”。这些“火塘” 发现的意义并不在于知道当时人类已经用火,因为早在旧石器时期古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用火技术,这并不需要在新石器遗址中去证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烧火遗址都是圆坑状、底部和四壁都衬以石块的灶膛,从而便于在上面放置煮食食物的石制或陶制的容器。这说明东胡林人已经不单纯烧烤食物,而是更多的吃煮食食物。由此也可以判断,东胡林人的食物已经不再单纯是兽肉,更多的是必须放在容器中煮食的植物果实颗粒。否则,东胡林人没有必要把火的使用方法从简单的火堆改造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灶膛。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改变过程肯定都需要外在或内在的因素作为推动力,才可能产生并完成这种改变。
当然,狩猎仍然是古人类获取食物的另一个来源。东胡林遗址中出土的兽骨以鹿骨、猪骨等动物骨骼为多,特别是鹿骨。鹿的性格温顺,便于圈养。猪在远古时代也是较早被驯养的动物。这些出土物说明,这两种动物当时已经成为新石器早期人类主要的肉食动物,并且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圈养的可能性。
另外,还发现在新石器早期,东胡林地区蜗牛生长十分繁盛,并成为东胡林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这也应该被认为是促进煮食方式发展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者指出,东胡林人的牙齿磨损情况并不严重,当时人类应是主要吃煮熟的兽肉和植物果实。这也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进步。
(来源:北京社科普及读物《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