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5-08
明东安门遗址位于南北向的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东西向的东华门大街、东安门大街十字交叉路口,紫禁城东华门正东约400米处,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东安门遗址
明皇城东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南北走向,原在玉河明以西,在正对东华门处设有东安门;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东扩,玉河包入东墙内,在原东安门正东重建城门,据绘于乾隆十五年至十九年(1750~1754年)的《京城图迹》中记载,东安门面阔七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三彩斗拱,正中三间开门。宽约35米,进深约15米。门内(西)有石拱桥横跨玉河。官员上朝,皆由此进宫,故此桥俗称“皇恩桥”。永乐年间的原东安门,宣德年间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皇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成一体。从《京城图迹》中可以看出,乾隆十九年重修皇城后,东安、西安、地安三门形制完全一致。直至清末变化不大。东安门大街和东安市场皆因之得名。
1912年,袁世凯为避免南下就任总统,唆使曹锟率北洋军发动兵变,其间东安门被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将东安里门一并拆除,玉河被填平成为南、北河沿大街,东墙址陆续为居民占据,建满房屋。
皇城东安门遗址
2001年,皇城根遗址公园建设期间,东安门地基重见天日。东安门遗址的发掘,是整个皇城墙遗址的重点。共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在地表以下1.5米的深度内,都为清至民国时期堆积的生活渣土,在地表1.5~2.5米,两侧探方各发现了东安门柱础的城砖残基。在遗址东侧发现南北走向的皇城墙五层城砖基础,砖体保存完好,砌筑整齐、工艺规范,砖基长达10余米。在其西部出土了明皇恩桥“燕翅”残迹。上述发现,印证了清代《加摹乾隆京师全图》的测量是严谨而准确的,从而确定了东安门、皇恩桥的准确位置。在南下沉式广场内,展示有出土的磉墩、古城墙基、恢复的城墙和《京华秋韵似锦图》,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