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5-20
东长安街以南的正义路原名御河桥。明代初年,御河南出皇城以后,放弃了通惠河故道,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河道笔直向南,穿过正阳门东水关,进入南护城河。
在这段河道上,为了方便交通,依次横架了三座石拱桥,分别为东长安门外的北御河桥、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内的中御河桥和紧靠城根的南御河桥。逐渐的,河两岸开始有建筑。
明代在北御河桥南侧的东、西两岸曾各立一座牌坊,额题“御河东堤”和“御河西堤”。明代的御河又宽又大,水流不息,岸边高柳垂荫,葱郁可观。“御河新柳暗如烟,万缕长条碧可怜”,曾为当年的京师一景,“御河新柳”常为诗人题咏。崇祯二年(1629年),关外清军攻进长城,京师戒严,大量官兵入城守卫,史载:“守城官军御寒无具,尽砍为薪。”从此御河两岸的杨绝柳断,加上东、西河沿的居民往河里丢放生活垃圾,日久天长,河床越来越窄,水也越来越少。
《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及周边地区被辟为“使馆界”,御河东、西河沿为南北向贯穿“使馆界”的主要道路。“使馆界”把御河的两岸加以整治砌成砖堤,河道明显变窄。在北御河桥与中御河桥之间,御河东沿自北向南为意大利公使馆、日本公使馆及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御河西沿自北向南为英国公使馆和俄国公使馆。在中御河桥与南御河桥之间,御河东沿为六国饭店,御河西沿为成片的四合院民宅,最初的美国公使馆位于南御河桥西北侧的民宅中。
玉河边天主教堂(圣米厄尔教堂)
原日本公使馆旧址
“使馆界”拆除了南御河桥,改为暗沟,作为六国饭店的停车场。此后,又改中御河桥以北至长安街一段的御河为暗沟,路面中间辟为绿化隔离带,仍以原来的东、西河沿为通道。后来南河沿改为暗沟,北御河桥也被拆改为马路。剩下的东交民巷处的中御河桥在正义路修建马路时被埋入地下,由于藏着中御河桥,现在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会的路口的路面明显比南北两边高出许多。1924年刚通有轨电车时,此地曾有“御河桥”一站。抗战胜利以后,命名御河桥东侧路为兴国路,西侧路为正义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侧统一命名为正义路。
正义路西距天安门广场600米,是北京旧城区并不多见的环境优美的林荫路,由大尺度中央景观带分隔两侧单向车行道。中央景观带又由两排树木划分为中间的硬质铺装和两侧的绿地,铺地两侧设置座椅,草地种植绿篱及花卉,其间不乏雕塑等小品,成为可供市民散步与休憩的街心公园。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