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泊风光 水城共融 丨 颐和园及昆明湖

来源:《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24-01-30

昔日瓮山泊今日昆明湖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老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14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颐和园,是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水木自亲”码头(“水木自亲”码头是清末慈禧乘船到颐和园上岸处)

颐和园龙王庙码头(南湖岛龙王庙码头是清代帝王乘船到颐和园祭拜龙王登岸处)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总面积的3/4,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昆明湖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颐和园内凤凰墩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储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元定都大都(北京)后,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郭守敬开发上游水源,导引昌平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及沿途流水入泊,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后白浮村泉水渠道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颐和园内大船坞

颐和园后湖水乡景观——苏州街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惨遭焚毁。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昆明湖上游船画舫

颐和园内石舫

颐和园东堤上的铜牛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东堤,于清乾隆年间铸造,点缀在昆明湖岸边,是希望它能永久地降服水患,给皇家园林及附近百姓生活带来祥福。在铜牛背上有乾隆皇帝四言铭文:“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溱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此铭文被称为《金牛铭》。

颐和园内清漪桥

颐和园苏州街三孔桥景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对颐和园进行全面的修缮。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名园,开启了新的华彩篇章。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