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4-01-30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北京要带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文化资源。

  2017年7月,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时指出,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好事。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责无旁贷,应当做出应有贡献,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2017年8月,北京市召开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身份强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也明确提出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对北京三个文化带是这样表述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并强调要“加强三条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同时,“总规”对在未来北京市的发展中如何整体保护和利用三个文化带作了明确的规划,其中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保护重点,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古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我们可以看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三个文化带陈述的顺序是: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中,第一个就是“大运河文化带”。

  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段大运河有南新仓、什刹海等10处点、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所表述的大运河文化,除了包含京杭大运河之外,还包含了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开辟通惠河,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整个北京漕运和城市供水的水系。因此,从北京城的整体发展看,大运河文化实际上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古代都城成熟发展阶段的文化脉络。大运河是北京作为都城重要的物资资源的保障体系之一,承载着北京的城市发展的资源供给,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物质文化导引带。因大运河而兴起并繁荣发展的通州,是北京城形成完备的都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运河作为连接和沟通江南文化与北方文明的纽带,承载着北京集天下之大成的文化血脉的供给功能,其向北京输送着大运河沿岸不同的文化养分。北京三个文化带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容,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北京的文化形成,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三个文化带的历史演变,构成了北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作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结合体,政治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社会命脉和生态水脉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所在。

  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北京段除了具有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军事重镇和首都个性。在历史、自然及人文环境范畴内,运河保持漕运畅通,为首都提供物资供应,保障中央政令通达、控御全国,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这是大运河的政治职责所在,也凸显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政治国脉的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自江南以迄华北,大运河流域凝聚了底蕴深厚、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最终积淀成以这条绵延三千五百多里的人工河道为象征的“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是其中的精华地段之一,是北京历史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时代背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梳理文化带的内涵和价值等多元文化形态以及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从而凸显北京运河历史文脉的整体价值。

  2018年3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经北京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相关建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扎实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布局;大运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运河历史风貌有序恢复;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更加深入。

  北京正在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传承大运河丰富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

  为此,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下,由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研究员、原北京史研究会理事杨文利等有关人员共同撰写了《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全面介绍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从昌平区白浮泉涓涓细流开始,一直到通州区北运河为止。全书以实地采风拍摄的精彩图片为主,配以线图、插图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力求详尽、科学地普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北京段这张亮丽的“金名片”,共同致力于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把握好运河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好运河文明。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图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作者:李建平、杨文利;图片: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