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重温邓小平的党性观

来源:《团结报》  发布时间:2022-06-13

  党性,是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问题,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对党性问题十分关注并身体力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对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刻见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的党性观。其中,坚定理想信念、热爱人民群众、保持优良作风,是邓小平党性观的重要内容。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邓小平经常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表现出坚定的党性。

  1926年1月,赴苏留学期间,邓小平在自传中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这番表白,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邓小平也是如此。当时组织上对他的结论是“沉着坚定”“党性强”。在此后70余年的革命人生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信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形势下,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成为重要的课题。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于这一问题有着深入的认识。1985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时,就特别强调:“我们说要有理想,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搞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条是爱国主义。”邓小平着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在“天天准备被杀头”的艰苦环境下坚持革命的重要因素,没有理想信念,就无法坚定自己的革命意志,无法把革命推向前进。因此,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仍然是共产党员的重要品质。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少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是否大势已去”的问题产生了思想疑惑,邓小平始终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复辟难以完全避免。从长远来看,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吸收经验教训,会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他告诫大家:“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的这些话,不仅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更体现出邓小平对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坚定。

  热爱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1981年,邓小平为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作序时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打动世界的经典语录,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邓小平就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共产党员的本色就是“热爱国家和人民”。1943年1月,邓小平在总结五年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时,着重指出“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以后,他又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立场的重要性,深刻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

  即使是抗击日寇的困难时期,他也不忘关心群众生活。1942年至1943年间,河北赤岸一带面临大旱,邓小平和刘伯承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制定了修建漳南大渠,把清漳河水引上山来的方案,随后邓小平又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施工方案。邓小平还亲自到工地同民工一起担石头、垒石堰,或亲临现场指挥,解决各方面的难题。经过艰苦奋战,大渠终于在1944年4月建成。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事事为人民群众操心,这也是邓小平党性观的重要体现。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对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全体会议上做《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这份报告充分展现了邓小平的人民观。他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回顾党的历史,认为那些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又不懂得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教训的主观主义者,给党、革命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并总结道:“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

  热爱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反复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他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他把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看成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落脚点放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这与他站在人民立场、根据人民需求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保持优良作风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好,党的形象就好,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就强。对党的作风建设,邓小平尤为重视。他在保持自身优良作风的同时,还针对党的作风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对党的作风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平常生活中,邓小平一向俭朴,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如果时间允许,他喜欢和家人在一起用餐。夹饭菜时,哪怕一个饭粒掉在桌上,他都要用筷子夹起来吃掉。晚年时,邓小平开始使用餐巾纸,但他坚持让家人把一张餐巾纸裁成四小张,每次只用一小张。邓小平最喜欢吃家乡广安县的白市柚。中共广安县委知道后,每年都给他送一些柚子过去,但邓小平非给钱不可,不收钱就不要。看似都是点滴小事,但在这些小事中却可以看出邓小平廉洁奉公、勤俭律己的品质以及他对优良作风的坚持。

  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方面,邓小平也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在短时间内变得十分严峻。邓小平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在各种讲话中,把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归类为官僚主义、干部特殊化、卷入经济犯罪等,并深入剖析了产生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思想出了问题,抱着“做官当老爷”的心态,只关心自己和自己家庭,丢掉了艰苦朴素、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产生这类心态的原因,邓小平将其归结为“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同时指出“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肃清资本主义思想不可偏废,而应齐头并进。

  思想上的问题固然不容忽视,但制度上的问题更是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邓小平对制度因素的重视,是他在作风建设方面独到且关键的认识。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他强调,“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特权现象。在逐一分析各种现象后,邓小平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虽然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是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但邓小平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

  邓小平党性观的内容是丰富的,上文所述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习邓小平的党性观,以此观照每个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对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推进党的建设,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来源:《团结报》2022年6月9日,第5版;作者:杨纪一,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