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寻迹“西山晴雪”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2

(明)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西山霁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

  琼岛春荫、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蓟门烟树、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居庸叠翠、西山晴雪。冬日里,“燕京八景”中最适宜应景赏之的便是“西山晴雪”了。

  今冬京城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几日,天地为之一白。一放晴,便寻思着去香山公园寻迹“西山晴雪”。但是,不凑巧,因为雪大,公园暂时闭园谢客。

  冬天的雪,既来之,便没有那么容易退场。城区的雪不见了,但是在山里定还存着雪的影子,就仿佛人间四月天里的山寺桃花。

  雪后月余,晴天碧日的下午,去了西山。自香山公园的北门进去,暖阳晃得人略有些睁不开眼睛,手扶了额头,却是一眼就望见了佳日亭十字重檐上的雪。亭前是眼镜湖,冻了冰。泛着光的冰湖衬托着头顶雪盖的苏式彩画亭,在冰天雪地里相得益彰,有一点雅致,又有一点雍容气度。

  在山间游来荡去,找寻乾隆皇帝立于山间的“西山晴雪”碑。梅谷中的腊梅含苞待放,暂无芬芳。不多耽搁,沿着蜿蜒山径,走向游人寥寥的西山深处。画家郭熙曾于画论中言:“冬山惨淡如睡”,身临其境,方知所言不虚。雪厚厚地在山谷里覆盖着,像是一层暖的棉被。山在休息,鸟儿也知趣地住了声,只有风吹过。拾级而上……对地图导航的信赖,让人信心满满,也许一刻钟后便能访到“西山晴雪”碑。登至高处,回首。呀!是京城,是白雪覆盖的山,虽已非全然银装素裹,“积雪凝素”“屑琼雕玉”的景象不算太突出,但踮起脚尖极目望去,山与城之间,壮阔而莽莽,静谧又可爱。不知当年乾隆皇帝、文人雅士,是否望见的亦是此情此景。那时的雪是否更胜?那时的暖阳是否一如今日,如春?

  夕阳西下,路随山势曲曲弯弯中进了山谷,风景也没入了山谷,“西山晴雪”碑还无踪影。只有偶尔传来的游人声音让人心安。

  下至谷底,爬两段陡峭的石径,转过弯,途经一片松林。在半山腰忽而迎来了“柳暗花明”。路牌上赫然写着:“西山晴雪”。抬眼望去,真的是玻璃四围起来的“西山晴雪”碑,乾隆皇帝270多年前所立。风雨已将石碑与石栏杆吹打圆润,但“西山晴雪”四字依旧清晰,碑身后侧的御制诗也依旧明了: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

  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

  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

  新傍香山搆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西山晴雪”作为“燕京八景”之一并非乾隆皇帝所创,而是古已有之。有多古?要再上溯五百多年,至金章宗完颜璟那里。

“西山晴雪”碑

  关于“燕京八景”的记载,一说始见于金《明昌遗事》,明昌是金章宗的第一个年号。后历经元明清时期,八景景点虽然未变,但名称在不同时期却各有变化,就连“燕京八景”这一总括主题也有多个名称。“西山晴雪”,金章宗命名为“西山积雪”,元明时期曾名为“西山晴雪”“西山霁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御制《燕山八景诗》,遂将八景定名,并沿用至今,“西山晴雪”即是如此。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多有将“燕京八景”诉诸笔端的。冬日山风或大,气温亦低,访“西山晴雪”固是美事,但未必一定赶赴太行山中。明代王绂、清代张若澄均有八景图留存于世,卧游“西山晴雪”又是一番别样冬日美谈。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01月18日,第11版;作者:福宁君;图片来源:原文配图;原文有删减)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