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
全部 党建 历史 经济 教育 科技 建筑 交通 体育 旅游 地理 文艺 民俗 伦理
明代北京春游“打卡”地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03-31

西直门外的古高梁桥

  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在明代,北京城的居民也喜欢春游,那么他们春游都喜欢到哪里去“打卡”呢?

  明代春游的好去处有很多,典籍中常记录的有当时叫西湖的昆明湖、玉泉山、碧云寺、香山、天坛松林、积水潭等地。除了这些知名景点外,还有一些特色“打卡地”,比如柳浪庄、安定门外满井、高梁桥、金鱼池等地,让人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明代时,柳浪庄位于西湖(昆明湖)西南,原来叫六郎庄,因水草丰沛,是天然放牧场,养殖业发达,也曾叫牛栏庄。

  据《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之西北,出西直门一里曰高良桥,又五里曰篱笆房,曰苇孤村,又二十里曰鞑子营,又十里曰北海店,其旁曰小南庄,曰八沟村,曰牛栏庄……”这里的牛栏庄,就是六郎庄的前身。对此有一个传说,北宋时杨六郎曾率领三百人马,在此村附近抗击辽军,他们个个英勇善战,杀得辽兵丢盔弃甲,仓皇而逃,再也不敢来犯。为了纪念杨家将的英勇善战,人们便将此地叫做六郎庄。

  不过,这或许只是传说。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据历史记载,六郎杨延昭兴兵抗辽大都在河北保定一线。当时的北京早已控制在辽人的手中,而宋军唯一一次打到北京,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御驾亲征,宋军与辽军在高梁河畔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以宋军大败而归告终。

  明代时,六郎庄这一带就已经栽植了很多柳树,有的柳树已经达到了百年历史,每逢春季,柳叶如浪,大有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范儿。据《明成祖实录》记载,一年春,朱棣登瓮山(今万寿山)举目四望,看到湖中水波荡漾,旁边有一个秀美的小村庄,杨柳成行,黄鹂鸣翠,朱棣想起了江南的“柳浪闻莺”场景,于是就有了“柳浪庄”这个名字。

  明代这里不仅柳树极多,还遍布水田,稻禾与白莲、菱芡、茨菇等植物交相映衬。另外,人们前来春游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够尝到价廉物美的河鲜。清末民初民俗学家金受申《北平历史上平民游赏地记略》记载,明代柳浪庄“然莲花始放,稻穗初香,柳播绿浪,燕剪白云之侯,亦常有文人雅士,徜徉堤上。听灌田汲水之歌,啜野菊山花之茗者。”如今,六郎庄的村名还在,村里依然有当年水草丰沛的影子。

  明代安定门外的满井,也是一处非常著名的春游打卡地。据载,满井“凿于元代,盛于明代,废于清代。”当时这处水井冬夏不竭,井旁有老藤、深草、小亭、麦田等。初春时,柳绿麦青,这里一派田园风光。

  明代不少著作里都提到过这处水井。《长安客话》卷四载:“都人探为奇胜”,“游人泉而茗,缶而歌者,春妆而蹇者,道相属,其初春首游也。”大意是说,明代时,一到初春的首次出游,人们都会选择在这里,品茗、唱歌,络绎不绝。

  明代诗人袁宏道、刘侗、林俞尧、黄儒炳、王思任都曾春游徜徉于此并留有诗作。王思任曾和好友张度一起游览满井,写过一篇《游满井记》,他描绘了满井的景色:“满之貌,泉突突起,如珠贯贯然,如蟹眼睁睁然,又如渔沫吐吐然,藤蓊草翳资其湿。”在《游满井记》后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前来春游的人们不仅有权贵阶层,还有披巾戴帽、挑担背物的平民百姓。有了游客,自然招来各类生意,餐饮业自然兴起,各种档次的饮食都有。权贵阶层往往靠近满井而坐,老百姓则在远处游玩。王思任生动地记载了春游中人们的百态:有父子对饮者,有夫妇相互劝酒者,有高玑云鬟的女子四处寻找鞋和耳环者,也有因醉酒无端滋事者,据传还有一女子在此临产而引来无数围观。

  明代北京还有一处春游“打卡地”,那就是高梁桥。高梁桥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它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所建的石桥。明代时这里是北京前往西山的水道。高梁桥西南有船坞,桥东北有绮虹堂。而在高梁桥以西,则是垂柳成荫,风光秀丽,是当时北京市民春游踏青的胜地。

  高梁桥附近的娘娘庙也是春游时游览的热点之一,据《宛署杂记》载,“滥觞遂至倾城妇女,无长少竞往游之。各携酒果音乐,杂坐河之两岸,或解裙系柳为围,装点红绿,千态万状,至暮乃罢。”春游时,人们提壶装酒,带着棚席,席地而坐。聚集的人多了,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娱乐活动就多了起来,比如有杂技、口技等各类表演。《宛署杂记》还记载,到了晚间,岸边还有沿放烟火的活动,烟火有鱼、水鸟等各种形状,“烟焰满溪也”。

  明代公安三袁的袁中道也曾游览过高梁桥,写下了《游高梁桥记》,其兄袁宏道也写过一首关于高梁桥的诗,名为《寒食高梁桥:“簿领送春光,须眉分外苍。僧犹怜我老,水亦怪人忙。两作青山色,风吹翠袖香。醉中如有忆,艇子上馀杭。”

  当时,在西直门城楼上能看到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如今,古桥尚在,还留存有石质水闸,桥旁还有一座石碑,刻着高梁桥的历史。

  金鱼池是明代另外一个春游好去处。金鱼池最早在金代形成,因为当时建设金中都取土烧砖瓦,挖出的土塘逐渐积水形成许多池塘。金代这里最早叫鱼藻池;元代有人在此养金鱼;到了明代,饲养金鱼更是兴盛起来,不仅金鱼池的鱼苗业大兴,琉璃厂还专门烧制一种养金鱼的鱼瓶,这里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金鱼繁殖基地,因此逐渐称为“金鱼池”。

  据《帝京景物略》载,“居人界池为塘,植柳复之,岁种金鱼以为业。池阴一带,园亭甚多。南抵天坛,一望空阔。”

  金鱼池一带,有水有柳树,景色优美,一到春季吸引了不少老百姓到此游玩。

  不仅如此,不少达官贵人来此建亭台楼阁。《明一统志》记载:“池上旧有瑶池殿。”《帝京岁时纪胜》也载:“池阴一带,园亭甚多。”这些记载说明当时建设了不少瑶池殿、园亭,且与金鱼池互为点缀,水色潋滟,意趣卓然。

  明武清侯李伟就在金鱼池西北侧,建了一所园子,这就是著名的李园。他把北面三里河的水引入园中,园内建有鱼池和曲折悠长的水道,还建了亭台楼阁等建筑,泛舟其上环游其中,园中景色尽收眼底,极为秀丽壮观,不少士人到此泛舟宴饮。

  明代诗人谭元礼著有《晚晴步金鱼池》一诗,曾写人们观鱼的场景:“儿童拍手晚光内,如我如鱼急风烟。士女相呼看金鲫,欢尽趣竭饼饵掷。不携一樽淡然观,薄暮奕奕有此客。”

  除了在金鱼池游玩赏景,还有骑射等运动项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岁午日,走马于此,盖金元躤(jí)柳遗意也。”这是明代王公贵族沿袭金、元遗留下来的风俗,作骑马笈柳(即射柳)的游戏。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3月30日,第28版;作者:刘永加;图片:原文配图)

扫一扫关注

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