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来源:《团结报》  发布时间:2021-08-02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使得全社会精神解放,文化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其中,文学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讴歌民族精神、重塑民族文化自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回顾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现状、探索中国前进发展道路的经典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心系土地,展现中国农村变革风貌

  1949年在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二为”“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广大作家响应人民的呼唤和时代的召唤,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之中,不少作家深入人民群众,扎根基层生活,将视野投向广阔农村与广大农民,用通俗质朴的文字全方位展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变革风貌,讴歌中国农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作品。其中,《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三部作品是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

  发表于1958-1960年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最终赢得了秋季丰收。小说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从1959年春天开始连载发表的《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以及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从而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柳青要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为此柳青义无反顾地下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落户长安县皇甫村十四年,通过亲身观察体会最终完成《创业史》的创作。

  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则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展开,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热情歌颂了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潮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引起的巨大的裂变,再现了农村斗争生活的现实风貌。谈及写作初衷,赵树理曾表示,在当时他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因为当时有些地方正在收缩农业社,但我觉得应该扩大,于是就写了这篇小说”。现代翻译家、作家傅雷曾评价这部作品:“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创作近来出现了不少,《三里湾》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聚焦改革,全景式记录社会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的转折。文化战线拨乱反正,挣脱“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开放,投身到新时期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中。这一时期,全社会文学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与文学杰作。在此背景下,改革文学应运而生。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改革文学”曾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改革文学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并深刻地书写出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期待以及对探索中国道路的极高热情。

  1979年7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工人作家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中国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主要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乔光朴的身上寄予了时代与人民最热切的渴求与期望,“欢迎乔厂长上任”“希望乔厂长从作品中走出来”成为人民的呼声。2018年12月,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进入第二阶段。《沉重的翅膀》是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的故事。女记者叶知秋写了有关陈咏明改革的报告文学,反响很大,但有人借机造谣中伤郑子云。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小说着重描绘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属曙光汽车制造厂的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

  第二阶段的改革文学主要关注改革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带来的变化。除《沉重的翅膀》外,影响较大的还有长篇小说《故土》《花园街五号》《男人的风格》《新星》及中篇小说《老人仓》《鲁班的子孙》《秋天的愤怒》《腊月·正月》等。

  1986年首次出版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是改革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小说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景式地反映了这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到了9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不断推进,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剧,官场出现了腐败的现象,反腐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时,一系列具有改革精神的文学作品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反腐这一题材,用深刻的文字揭露和鞭挞腐败现象,用饱满的热情塑造了许多反腐败英雄形象,歌颂广大干部群众的反腐败斗争。小说《抉择》就是其中之一。

  《抉择》以现实生活中大中型企业的艰难发展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领导干部腐败和广大群众反腐败的激烈斗争。小说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塑造了李高成这样一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渝、大义凛然,为国家利益抛却个人情义的反腐败英雄形象,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激扬澎湃之情。《抉择》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先后有上百家报纸连载,上百家电台连播,印数超过百万册,同时还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评弹、连环画、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在当时,诸如此类的反腐文学由于紧扣社会热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反腐文学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作品外,聚焦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多,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的来看,“人民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是它们的创作起因,扎根生活、深入人民群众是它们的创作过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它们的创作目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选择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用文字为人民群众服务,文学作品才能引起深刻共鸣,从而永葆生命力。

       (来源:《团结报》2021年8月2日,第6版;作者:王佳雯;图片: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