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洋:悠悠的汴河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8-10

 

  悠悠汴河,古今多少事。一条汴河的兴衰,记载着一座古城的兴衰,也记载着一个朝代的兴衰。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为汴河。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汴河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汴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据《揽辔录》记载,北宋灭亡后50年,南宋名臣范成大出使金国的时候“汴河已塞”,大部分河段已经断流。元朝时,朝廷再修大运河,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从此,汴河开始变得残缺不全,成了人们追思怀古的荒草堤。

  烟雨飘零的黄昏,八月的微风拂过脸庞,带着早秋的凉爽与温润。雨雾如帘,烟纱雾笼。想到汴河,心在飘忽。

  一路奔淮河大桥而来,与烟波一起。长淮浩渺,楚天辽阔,风雨中的长桥静默。过桥左转,行500余米,在一片沉寂的土地下,是被洪水淹没的泗州古城,那是一座水下“庞贝”。考古挖掘,让长埋水下三百多年的汴河呈现世人面前。曾经的繁华化为眼前的落寞,站在残破的废墟上梦回前朝。舟楫往来,车马喧嚣。

  来到香花门,考古遗址犹存,更见荒芜。漫天荒草高过人头,有水牛在吃草,有白鹭在牛背上盘桓,一切是如此和谐、宁静与安详。风掠过大地,我似乎看到了三百年前的惊涛骇浪。

  围栏挡起的考古遗址上已经是一片汪洋,曾经露出水面的汴河桥再次淹没水下,那一道弯弯的桥拱在水波摇曳中隐现。站立在汴河岸边,想起白居易的那一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每次读来,一个幽怨女子的形象好似再现眼前。

  儿时读这一首诗,怎么也没有想到汴河就在家门前流过。如果不是当年隋炀帝下江南,开凿大运河,引汴水入淮,又哪里有泗州古城的“漕运中心”“水陆都会”的盛世。不过泗州终为水毁,繁华一梦,成也汴河,败也汴河。(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历史地名,辖地大概在今天泗县、泗洪、天长、盱眙、明光一带。 最后的州城在现在的泗县城。 泗州故城遗址现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

(通济渠泗县段,图片来源于网络)

   默立水边沉思,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惊醒沉睡千年的旧梦。曾经不明白,黄河与淮河遥遥相对为什么黄河能够夺淮?曾经不明白,大运河申遗为什么在洪泽湖的二河闸立有保护桩?曾经不明白,儿时吟咏的《长相思》里的汴水为什么出现在家门口?

  走过许多地方,慢慢理清了汴河的脉络。明白了是汴河将黄河与淮河紧紧相连,明白了汴河从泗州进入淮河,明白了洪泽湖曾是淮河的故道,明白了黄河夺淮形成了洪泽湖,明白了淮河下游曾是古运河的一段。

  站立在泗州的土地上,汴河真切地就在脚下,思绪随着汴河在流淌。恍惚看到一艘艘漕船北上,一叶叶扁舟南下。万千舟楫中,多少诗人词家,兀立船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悠悠汴河,浩渺淮水,孤帆点点,白云朵朵。

  难忘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难忘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千年风雨沧桑,汴河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站在恣意汪洋的汴河前,久久徘徊,恋恋难舍。想起苏东坡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个烟雨黄昏,我又何必忙着归去。

 

  作者:赵海洋,盱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