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唐宋诗词中的运河与淮安(上)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21

  唐宋时期是中国大运河大发展的时期。隋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些区间运河,如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战国时魏惠王开凿的鸿沟,魏晋时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隋代建立后,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上述区间运河和一些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先后凿通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余公里的大运河,实现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隋运短祚,三十余年而亡。然其开凿的大运河,却使其后的唐宋两朝受益无穷。为保障以漕粮为主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唐宋王朝不断地疏浚、整修大运河,使这条重要的南北水运交通干道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内基本保持畅通。

  当是时,在通济渠汇入淮河、再从淮河转入邗沟的大运河航道两侧,坐落着泗州、楚州、淮阴、盱眙、洪泽、鱼山等著名城镇。它们或控扼河口咽喉,或位居水运要道,唇齿依偎,相互策应,共同演绎了今日淮安历史上的辉煌,也在当时盛行的诗词创作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烙印。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唐)魏徵《隋书·炀帝本纪上》

  通济渠又称汴渠、汴水、汴河,其汇入淮河之囗称淮囗,汴囗、汴淮口,在今淮安市盱眙县城北的淮河北岸。此处原属临淮郡,隋代属下邳郡。通济渠开凿后,由于地当河囗,重要性凸显。唐长安四年(704),于汴淮囗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735),迁泗州治至临淮。这样,泗州雄踞通济渠入淮之口,”控转输之路,屯式遏之师”,(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成为千里大运河的南北冲要之所。时人乘舟往来,多由汴淮口出入。“淮口” “泗州”成为唐宋诗词中经常咏叹的对象。

  汴淮口作为通济渠入淮之口,北人南下,过了淮口,便是淮南;南人北上,驶出淮口,即入北地。因此,途经淮口,总使人产生“日暮乡关“的慨叹。

  宋之问《初宿淮口》: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乘舟汴河东下,远离故都洛阳,本就悲伤难受;夜晚顿宿淮口,闻听异地方音,更生相思之情。

  马戴《夕次淮口》:

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

夜久游子息,月明岐路闲。

风生淮水上,帆落楚云间。

此意竟谁见,行行非故关。

  吴融《途次淮口》:

寒流万派碧,南渡见烟光。

人向隋宫近,山盘楚塞长。

有村皆绿暗,无径不红芳。

已带伤春病,如何更异乡。

  无不弥漫着浓浓的思愁。此外,唐宋时期,淮河涨潮,可达淮口以上。

  李峤《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

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

  王安石《望淮口》:

白烟弥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

有似钱塘江上望,晚潮初落见平沙。

  分别描写了淮河早涨潮、晚落潮的现象。

  控扼汴淮口的泗州,通济渠自北向南穿过。漕船、盐船、各种商船千帆相接,四时不断,带来了城市的盛世荣光。

  梅尧臣《泗州郡圃四照堂》诗中有云,“官舻客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闲时”,真是一派忙碌而繁荣的景象!

  张耒《离泗州有作》:

舸艤大艑来何州,翩翩五两在船头。

淮边落帆汴口宿,桥下连樯南与北。

南来北去何时停,春水春风相送迎。

沙岸飞鸥旧相见,短亭杨柳不无情。

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寿客客举手。

明日酒醒船鼓鸣,沙边破堠不知名。

行人十里一回首,云边犹有塔亭亭。

  虽是离别之作,却无伤感之情,舳舻相接、联樯南北的繁忙和主人歌酒相送的热情,让诗人只剩下了感动。

  泗州普照禅寺,内有灵瑞塔,屹立于通济渠之畔,香火极其兴盛。

  韩愈的《送僧澄观》一诗中写到,“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赠送普照禅寺主持澄观,明言寺庙之恢弘、澄观之能干,实讽佛教之劳民伤财。

  苏轼也有一首《泗州僧伽塔》: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诗人曾在淮上阻风,听舟人劝说祷告灵瑞塔,得以顺利前行;但他并不认为是神灵保佑,要是人人祷告都灵验,风向岂不是要一日千变了?正是自己去留无意,神才懒得应其所求。一语道破神道的虚妄。

  汴淮口对岸、与泗州隔淮相对的是盱眙,在今淮安市盱眙县城一带。盱眙早在秦代时既己置县,唐时属泗州。骆宾王有诗《早发淮囗望盱眙》,诗人从汴淮口乘舟启航,抬眼一望便是盱眙,可见盯眙、泗州关系之紧密。两城之间有长桥相连。

  苏轼《行香子·与泗守游南山作》: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澹娟娟、玉宇清困。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

  详述与泗州太守出盱眙北门,沿淮河岸边信步寻芳,游赏南山,月上梢头始自长桥而归之游。南山,又名都梁山,背倚群峰,面临淮河。米芾曾由汴京(今开封)经通济渠南下,一路平川;过汴淮口入淮后,忽见奇秀的南山,即赋诗《第一山怀古》:

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人大举南下,宋室仓皇南渡,苟安一隅,淮河一线成为双方对峙的前沿阵地。淮北的泗州随着通济渠的淤废,地位渐次下降。淮南的盱眙,作为军政边防的要地及呈贡岁币的前沿,于建炎三年(1129〕升格为军,然与唐宋盛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路德章《盱眙旅舍》:

道旁草屋三两家,见客擂麻旋点荼。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淮水成天涯,真是令人唏嘘。

  隋大业元年(605),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唐)魏徵《隋书.炀帝本纪上》邗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春秋时鲁哀公九年(前486),东南的昊国为北上争霸,首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口为末口,在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汉代曾开凿邗沟西道,其入淮口仍为末口。隋代重新凿通邗沟。这样,通济渠在汴淮口汇入淮河后,再以淮河220里做运道,至末囗转入邗沟。末囗所在的区域,秦时属淮阴县,汉时属射阳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在末囗以南置山阳县。隋开皇三年(583),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不久州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楚州,仍治山阳县。楚州成为南北襟喉,“长淮二千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淮、汴、涡,颍、蔡是也:南方入江者,唯楚州运河一处”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唐代的楚州经济发达。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冥客上仙舟。

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候。

  不仅道出楚州城市地位之高,也通过文人间的交游往来,反映出当时的盛世样和。

  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也写道:“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达官显贵们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好不排场热闹。

  赵嘏《楚州宴花楼》:

门外烟横载酒船,谢公携客醉华筵。

寻花偶坐将军树,饮酒方重刺史天。

几曲艳歌春色里,数行高鸟暮云边。

分明听得舆人语,愿及行春又一年。

  更是绘就一幅宴饮游乐,觥筹交错的升平景象。

  楚州城内开元寺,寺前有热闹非凡的庙市,吸引着日本、新罗等国的商人,远涉重洋到此贸易。唐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曾在开元寺停留数日。开元寺北院有一古井,井壁长一株千年枸杞。文人墨客至此,吟咏甚多。

  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直夸枸杞井水之神奇,饮之能令人长寿。

  白居易也有《和郭使君题枸杞井》: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借枸杞灵井,赞美友人治下的楚州社会安定。

  宋金划淮河为界后,楚州同盱眙一样,为南宋的边关重镇。宝庆三年(1227),改楚州为淮安军。端平元年(1234),改军为淮安州。杨万里曾奉命出使金国,途径楚州,作《登楚州城望淮河》 :

望中自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

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

  楚州与中原仅相隔三里许,却被淮河横亘,河山分离,可悲可叹。他还有一首《望楚州新城》:

已近山阳望渐宽,湖光百里见千村。

人家四面皆临水,柳树双垂便是门。

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

金汤再葺真长策,此外犹须子细论。

  期冀通过坚筑楚州城,护佑南宋政权安全。事实上,宋代对于楚州城的营建确实下了功夫。

       张耒《楚城晓望》:

鼓角凌虚雉堞牢,晚天如监绝秋毫。

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明雁字高。

  描写楚州城的壮观及登临其上的旷远、凄凉。宋孝宗时,陈敏重修楚州城,金国使臣过淮,观其雉堞坚新,惊呼“银铸城”。

 

  作者:刘志平,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